不丢一个职工 一心守护林场
28日,省政府举行春季农业生产暨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工作会议。曾经为我省生态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国有林场,正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围绕“保生态、保民生”这条主线,国有林场改革正在全省范围稳步推进。
改善生态 林场功不可没
省林木种苗管理站站长卢克成告诉记者,我省现有76家国有林场,分布在除南通以外12个省辖市的40个县(市、区),林地总面积160万亩,其中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123万亩,占全省重点公益林面积的21%,最大的国有林场是盱眙林场。这些林场多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兴建的,为改善我省缺林少绿、水土流失等恶化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现有的76个国有林场大都地处重要生态区位,管护着我省最优质、最稳定、最完备的森林资源,是我省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不过,长期以来,国有林场定位模糊,不能集中精神培育森林保生态。”卢克成说,除了徐州市林场和江阴市林场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外,其他国有林场“不工不农,非城非乡”,既不是典型意义的事业单位,也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国有林场职工既非工人又非农民,既得不到事业单位正常发展应享受的扶持政策,也得不到企业应享有的自主权和经济政策,还享受不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扶持政策,在政策上日趋边缘化。“这导致维系林场正常生产和林场职工生活的资金来源不稳定,职工收入大多低于周边地区的农民。”卢克成说,这些原因严重制约了国有林场在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作用,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加以解决完善。
发展旅游 安置富余职工
那么,这次我省国有林场改革的措施主要有哪些呢?一个最重要的举措是政府加大投入,林场重新核编,但不“丢”一个职工。
针对此次改革,中央财政安排了专项补助资金,分为两块,一块是根据林场职工人数,平均每个职工补助2万元,一块是根据林场林地面积,平均每亩补助1.15元,主要用于解决林场职工参加社会保险和分离办社会职能问题。同时,省财政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不足部分由市、县(市、区)财政兜底。
这次改革中,已定性为事业单位并完成定编定岗的国有林场,保持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原为事业单位、尚未进行分类改革的国有林场,根据林场的职能任务重新予以分类;已经转制为企业性质的,原则上保持企业性质不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现公益林管护。改革后,对事业性质的国有林场,重新核定人员编制,实行人员聘用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我省国有林场的在编职工(含退休)共2.7万余人,改革中会产生一些富余职工。这次改革的原则是,在保持国有林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内部消化为主,多渠道解决就业”的原则,不“丢”掉一个职工,不采取强制性买断方式,不搞一次性下岗分流,确保职工基本生活有保障。“林场可以开展森林旅游等经营项目,让部分职工转岗。”卢克成说。
调整树种 提高经济收入
由于国有林场的多数林地属于生态公益林,对改善全省生态环境意义重大,这次改革的目标是,保证国有林地总量不少,质量提升。
当前我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林地被蚕食侵占,对此,省政府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对所辖国有林场界址范围重新勘定,向社会公示,并重新核发不动产权证书,保持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将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情况纳入全省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管理档案,定期向社会公布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违法违规转为耕地、建设用地等非林地的,必须限期整改,通过退耕退建还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措施保持林地性质不变,并核发不动产权证书。
怎样提升国有林场林地的质量呢?卢克成介绍说,目前苏北地区的很多国有林场种植的是速生林,如意杨等,这些林木到了一定树龄就不再继续生长,可以改种珍贵树种,如薄壳山核桃、榉树、银杏和果树等,既能提高我省活立木蓄积的质量,长远来看,还有利于国有林场的收入增长。
根据中央部署,各省要在2017年底,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任务;我省预期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争取通过改革,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资源分级监管的国有林场管理新体制,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使国有林场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保护资源上,一心一意培育好优质森林资源,为建设生态文明和“强富美高”新江苏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新华日报记者 朱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