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5年, 传媒业“长”这样
这一波潮流还没跟上,下一波技术已经兴起,我们的步子似乎总是比飞速变化发展的市场慢了半拍——深处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传媒人大抵都有这样的感慨和苦恼。
“未来,媒体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从业者迫切期待一个可以指引方向、引领实践的答案。近日,新浪、腾讯两大门户网站分别在京举办了媒体发展峰会,来自谷歌、Vox传媒、Vice公司、新浪、腾讯等国内外知名新媒体机构的负责人,以及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哈佛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未来媒体的发展趋势作出了预判。
接下来的几年,传统的新闻生产、传播与消费模式将被如何改写?未来的媒体将是何种模样?让我们听听这些弄潮儿和大咖们怎么说——
编辑怎么办?学做产品经理
在新浪,编辑的角色和岗位正在被重新定义。以往编辑们的工作模式就是快速发现内容并发布到网上;而过去的一段时间,他们要把每一条资讯、每一篇稿件、每一个专题当作一个产品去做,不仅要考虑内容及其在不同终端的呈现与传播方式,还要考虑它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新浪网副总裁、新浪新闻总编辑周晓鹏将之称为“超编辑的全息产品经理”。
一只巨大的鲸鱼从篮球场的地面飞跃而出,掀起巨大的浪花,这一切仿佛真的一样,而且角度不同看到的景象也不同——增强现实技术(VR)创业公司Magic Leap日前公布的这个视频让周晓鹏非常震撼。
“这样的技术可能会完全颠覆和改变我们对于内容的定义,改变我们对于媒介的定义。未来的资讯将是全息的、立体的、体验式的。”在周晓鹏看来,这样让人惊奇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无论未来媒体的介质形态如何,其内容呈现一定是多元化的,就像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的动态报纸一样,可以实现互动,实现真正的可视化。
这样的趋势也让周晓鹏感到,门户编辑以往的工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为此,新浪新闻今年提出了从中层开始要变成“超编辑的全息产品经理”,不管是处理一条资讯还是做一篇稿子或一个专题,都要求编辑把它当作一个内容产品去做,一方面要体现媒体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要考虑用户的体验。“未来我们的编辑应该是‘编辑+产品经理’。”
周晓鹏强调,作为内容的组织者,编辑所考虑的因素必须是多维度的。“是不是有信息增量?是不是有视角增量?是不是有情感增量?新浪所有内容产品的出发点是能满足这些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我们希望一个好的产品能同时满足这3个维度,既能让用户拥有知识,也能让用户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还能满足他们的情感诉求。”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也指出,新的传播环境下,内容生成者必须构建新的认知体系来应对变化。“这不仅仅需要我们具备写稿能力,还必须具备社交能力、传播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甚至变现能力。”
新闻怎么做?数据化或成主流
财新传媒首席技术官、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负责人黄志敏注意到,最近几年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数据新闻成了热门领域。在黄志敏看来,除了“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这些显而易见的好处,数据新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启了媒体连接技术的一扇门。
从2013年6月启动数据新闻业务,10月成立数据可视化实验室以来,财新传媒在两年多时间里已经生产了数百件数据新闻作品,也在国内外拿了不少奖。据黄志敏介绍,数据可视化实验室目前有十几名成员,分布在不同的部门,有的在编辑部门,有的在设计部门,有的在技术部门,专职做数据新闻的只有5个人。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一个“虚拟”的部门。“这样的方式能保证我们可以在需要时调动人员,又避免了部门划分带来的不便。”
最近两三年像财新传媒这样开始重视并投入数据新闻的媒体机构,还有澎湃、南都、腾讯、网易、凤凰以及无界等,有的还为此设立了专门的部门和职位。《卫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CNN、路透社等国外主流媒体也早已将数据新闻作为重要战略。
数据新闻缘何重要?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案例是,2013年“十一”期间,游客在九寨沟大量滞留并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此前媒体及当地旅游局运用大数据进行预测性报道,这样的状况完全可以避免。事实上,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数据新闻能够告知人们的还有很多,微观的如交通拥堵情况、流行疾病来袭等,宏观的如经济指数变动、某种社会危机预警等。
在黄志敏看来,数据新闻对编辑记者了解和掌握技术,对传统媒体进军新媒体无疑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未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培养数据分析能力、数据呈现能力及技术运用能力,并进一步引入大数据分析、机器人写稿、人工智能等。”
正如谷歌大中华区副总裁石博盟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所说,大数据将对我们今天的一切产生深远影响。利用大数据诠释宏观社会现象对用户的影响,为用户答疑解惑、提供个性化服务,是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纷纷开展数据新闻教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样的趋势。
不过黄志敏也指出,目前业界对数据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国内从事数据新闻的人才不足千人。“很多媒体关心做数据新闻怎么赚钱。坦率地讲,数据新闻解决不了媒体当下的难题,现在媒体的困境是内容不能变现。数据新闻只是增加了报道的手段,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
但黄志敏坚信,数据新闻未来的市场需求是巨大的,“短期可以挣小钱,未来可以挣大钱”。他建议,业界短期内不要高估数据新闻的威力,但对其长期的威力也不要小看。
媒体怎么变?科技含量少不了
腾讯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近来有一个新爱好——玩无人机。有一天在操控无人机航拍自家小区时,刘胜义突然意识到这也许就是未来最新、最有效的房地产宣传方式。在他看来,新硬件缔造着新的生产力,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而技术几乎可以重塑媒体行业。“对媒体人而言,最重要的是保持好奇心,‘埋葬’过去的经验,用技术打造更加智慧的媒体。”
近几年,苹果、谷歌等科技巨头纷纷推出新闻产品,一些年轻的科技公司和新媒体平台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玩转”传媒业,已经成为一种现象。
比如风头正劲的运动相机厂商GoPro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声称自己是内容公司,做内容是其第一大战略。GoPro今年1月正式进入中国市场,销量增速非常快。在GoPro首席执行官尼克·伍德曼看来,GoPro之所以能在全球迅速扩张,是因为其受众非常欣赏他们的内容。
据介绍,GoPro鼓励人们去追寻激情,比如通过GoPro编写游记并跟大家分享,而GoPro会给出一些奖励,如500美元一张照片或者1000美元一个视频。这样的激励之下,不断有人成为专业的旅行者并持续创造优质内容。“内容是我们的核心,硬件只是辅助。我们要确保大量投入在软件开发当中,这些软件不仅仅是去捕捉内容,还要把内容放到云端,让用户的手机能够去接入、分享。”尼克说。
4年前创建的网络媒体Vox传媒,当时并不为市场所看好,而现在,Vox传媒已经成为一家拥有7家超级垂直媒体、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优秀媒体。在Vox传媒总裁Marty Moe看来,除优质的内容之外,技术层面的强大支撑也是其核心竞争力。
事实上,与技术相结合的必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传媒业所重视。沈阳在发布《未来媒体趋势报告》时表示,2015年对中国媒体而言是两个“元年”,一是无人机应用元年,二是机器人写作元年。这两大技术在媒体报道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他看来,无人机、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及大数据都将成为媒体未来的新起点。
刘胜义指出,现在被颠覆的不仅仅是媒体行业,硬件、软件和内容领域都在发生变革。硬件方面,新设备层出不穷,缔造着新的生产力;软件方面,社交与搜索正成为新的内容入口;而内容已不再是单纯的资讯,而是“信息+产品+服务”的复合体。
“任何新的媒体形态,都会很快被定义为传统媒体。”在刘胜义看来,我们正处于以媒体不断变革为新常态的时代,对此,媒体人应保持3种“归零”状态:“经验归零”,即充分拥抱科技的想象力,打造新媒体形态;“心态归零”,把心态摆平,把姿态放低,作为一个平台的搭建者,以开放心态应对变化,连接创造与需求,连接个人与大众;“认知归零”,面对新的内容在观念上转变思维,构建创造新内容的复合能力。
这与周晓鹏的观点不谋而合。周晓鹏认为,未来的媒体一定是技术驱动、产品驱动的。因此,未来的科技公司也许不会成为媒体,但未来的媒体一定要成为有科技含量的公司。
“当我们探求未来媒体是什么样子时,首先应该放空自己,不要局限于现在的行业和业务,我们应该去看趋势,看我们行业之外的科技领域正在发生什么变化。因为给我们带来颠覆性变化的往往不是我们自己,而是来自于外部。就像改变和颠覆出租车行业的不是出租车公司,而是滴滴打车一样。”周晓鹏说。 ( (李淼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