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夜城"美誉大有来历:"小煤气"讲述"大历史"

21.11.2015  11:42

  中新社上海11月21日电(记者邹瑞玥)2015年5月,煤气这一伴随上海城市发展150年的能源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更清洁、更安全的天然气成为新的燃气。上海纪实频道《大师》王韧工作室特别制作纪录片《城市记忆》,记录了上海燃气发展150年的历程。

  150年前,上海还是个小城,户外照明极为稀少,六个闯荡上海滩的英国商人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为首的年轻人C·J·King曾在发明煤气的英国威斯明斯特煤气公司工作,他们联名向租界工部局写信,提出把英国的煤气引进上海,获得批准。1863年,六人在英文报纸《航运与商业日报》上刊登了一则招股书,募集十万两白银,并于1865年在苏州河南岸建成了上海最早的煤气厂。1865年的11月1日,煤气厂开始供气,十盏人们没有见过的煤气路灯取代了原先的煤油灯,在上海南京路和外滩大放光明。

  该片总编导王韧介绍说,当时距离欧洲工业革命发明煤制气干馏技术问世仅十多年,上海也成为亚洲最早拥有煤气灯的城市,有了“火树银花不夜城”的美誉。

  晚清的上海,梳着长辫子的老百姓每天都在街头围观这个新事物。有人猜测是地下自燃的火,甚至还有人说是鬼火。最终大家达成共识,这是“自来火”,所以煤气厂也被叫做“自来火房”。由于围观的人太多,工部局不得不派专人守住每一盏灯柱,以防被人挤倒。

  现存的档案中,关于煤气灯的使用大多已难寻踪迹,但1934年出品的著名默片《神女》记录了煤气灯如何点燃:工人沿扶梯爬到灯柱边,打开煤气灯罩,用明火“”地把它点亮,再把灯罩罩好。但一年后煤气灯就被电灯全部取代。上海燃气集团党办主任顾忠德介绍称,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煤气厂使用的煤都依赖进口,煤气灯的成本高,亮度和稳定性也不及爱迪生改良后的电灯。在煤气逐步退出城市照明的过程中,“自来火房”调整方向,主要发展家庭烹饪和取暖。

  20世纪初,上海已将西方灶具煤气引进,但这是有钱人家才能用的奢侈品,安装一套煤气灶具需要两根金条。据统计,直到1949年,上海煤气的普及率只有1.9%。当时上海的里弄分成“旧式里弄”和“新式里弄”,两者之间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有没有煤气。

  1950年代初,当时的上海统筹兴建两万户工人住宅。十年不到,所发展的家庭煤气用户数把前85年几乎翻了一倍。即使这样,到1966年,上海每百户人家中能用上煤气的仍不到6家。

  到了1980年代,上海的煤气供应缺口越来越大,一到年夜饭这样的用气高峰,许多人家就会出现“绿豆火”,根本无法用来做饭,新建一个煤气厂的要求非常紧迫。当年建设一个煤气厂要一二十亿元人民币,钱从哪里来呢?时任上海市长的朱镕基提议:发一些煤气债券。以发行债券的形式募集煤气建设资金,这在1949年后公用事业的发展史上绝无仅有。当时集资10亿元,市政府出5亿元,用这笔钱启动了作为国家重点工程的浦东煤气厂二期工程,扩建了吴淞煤气厂。此外,新建石洞口煤气厂,上马焦化厂“三联供”项目,多方齐头并进提供气源。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在上海全面告别煤球炉的时候,也开始经历向现代能源的时空转移的深刻改变。更清洁、更安全的天然气逐渐取代煤气。西气东输横贯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上海等9个省区,全长4200千米。顾忠德说,上海花了16年解决天然气置换问题,而煤气的全面退出,牵涉了几千位员工退休安置、岗位调整的问题。(完)

  原标题:上海"不夜城"美誉大有来历:"小煤气"讲述"大历史"

  稿源:中新网

  作者:邹瑞玥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