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强富美高,引领江苏迈上新台阶
新华报业网讯 2015年上半年,在江苏的发展长河中,注定具有别样意义。 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江苏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半年多来,在“强富美高”总命题、总纲领引领下,面对更趋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环境,江苏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强:让发展的质量与效益双提升 进入2015年,“三期叠加”新常态下,经济大省江苏稳健前行的身影为人瞩目:全省经济继续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1至5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7%,各项指标在东部沿海省份均处于前列。 “稳”字来之不易,“进”字尤为可贵。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保持定力、积极作为,突出重点、精准施策,增强新动能、壮大新增长点,推动经济迈上新台阶,打造产业升级版。 《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计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互联网经济的意见》、《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动大众创新创业的实施方案》……省委、省政府研究制定的一份份政策文件,有力助推着江苏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车联网“串联”起全国700多个城市,为车主提供全方位汽车服务;市民上网点购生鲜食品,物流配送员按时送到小区冷鲜柜……在南京联创科技集团,记者看到了一款款借力“互联网+”打造的智慧产品。“我们把目光投向‘互联网+’,就是要为联创航母的稳定航行、高效作战找到‘后续动力’,争取5年内跃上产值1000亿元台阶!”联创董事长孙力斌信心满满。 在增速换挡过程中,江苏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握“质”和“量”的关键点,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1至5月,全省先进制造业增长较快,装备制造业产值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投资结构持续改善,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1.4%,服务业投资增长12%,民间投资增长13.3%。 经济大省、资源小省,如何获得持久强劲发展动力?依托科教资源丰富、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江苏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注入新动源。 7月6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部际协调小组在北京召开第一次会议,覆盖苏南城市群的这个“国”字号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崭新篇章。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认为,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增长点,这是破解发展瓶颈制约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常态下经济稳定增长、行稳致远的关键之举。 富:让人民更多更公平分享成果 按季发布的居民收入数据显示,一季度,江苏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42元,同比增长8.8%,同期GDP增长8.4%,居民收入继续和经济“携手”稳定增长。 67岁的刘灿贤,在靖江市斜桥镇富民村也算得上“能干人”了,种了5亩地,养了两头老母猪,平时还做着仔猪经纪的买卖。“上半年家里收入比去年略高。”他向记者报起账来:小麦亩产、成本和去年差不多,但每斤售价高了1分钱;今年仔猪抢手,每头老母猪能挣2000块,而去年要赔1000块;老伴退休工资去年拿900多,今年一千出头了,还在一家包装企业打工,干一天拿48块;自己一次性缴2万4参加的镇养老保险,每月可领300块养老金。 刘灿贤老俩口的小日子,是全省农民增收的缩影。一季度,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56元,同比增长9.7%,继续快于城镇居民1.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也因此由上年同期的1.84:1缩小至1.81:1,连续第六年缩小。 江苏调查总队总统计师庄龙德分析认为,虽然随着经济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江苏居民增收也逐步进入放缓阶段,但是,经过多年发展,江苏居民收入已形成相对稳定增长的机制,确保了经济发展成果始终与居民分享。 在帮助居民增收的众多机制中,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的作用日益显现。自今年1月起,南京月牙湖街道餐饮等5个行业集体涨工资了,涉及69家企业4000名员工。由职工代表、企业代表和工会代表达成的区域性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合同规定,街道服务行业每个工种月工资增加200元,工龄月工资增加50元。 庄龙德表示,目前,工资是居民增收的“稳定器”,每年对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50%。统计显示,一季度,在我省城镇居民11516元的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7219元,占比63%,即使是农民,这一占比也达到59%。全省居民工资性收入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5.3个百分点,是收入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就业旺,则收入增。省统计局局长夏心旻指出,充分就业是居民收入稳增的一个重要前提。“我省已连续多年每年新增100万人就业,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环境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今年,我省新增就业目标仍是100万。 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居民增收格局因渠道日益多元而更加稳固,除了工资性收入,来自生产经营活动的经营性收入、来自财政转移支付的转移性收入以及来自居民理财的财产性收入,也全面开花。一季度,我省居民转移性收入增速最快,人均1403元,增长12.9%,带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成为收入增长的第二大来源。 美: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 在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看来,环境美,首先要让人民群众享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 与“头顶这方天到底蓝不蓝”密切相关的PM2.5,一直是政府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近日,上半年全省13个省辖市PM2.5浓度及降幅的排名情况已经出炉:13市全部超额完成削减指标,其中南京降幅第一,盐城绝对值最优。 PM2.5浓度的大幅下降,正是我省将“环境美”作为“新江苏”建设重要内容强力推进的一个鲜明注脚。今年以来,我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七大行动”,亮点纷呈颇见功力:控源头——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规划,红线范围有望进一步扩大;建制度——省政府专门制定《加强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明确6方面的重点任务;严执法——上半年,全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环境污染案件121件,抓获案件嫌疑人241人,均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除了积极谋求“碧水蓝天”,江苏在城乡建设中,也努力实现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如果说,若干年前,苏州金鸡湖绘就了惊艳世界的湖岸线,构筑了繁华的环湖商圈,如今,坐拥一汪太湖水的吴江,则正在依托百里太湖岸线全力打造生态型的太湖新城。吸引大众的,不仅仅是纯生态的自然美景,更有享受酣畅震撼的音乐喷泉、挑动舌尖味蕾的美食集群、体验返璞归真的温泉SPA、驰骋万顷碧波的湖上游轮…… 越来越多的诗画美景正在江苏大地不断延展!“江苏在新一轮城乡建设中,注重延续城乡文脉,保存文化记忆。”据省住建厅相关人士介绍,新一轮规划充分尊重城镇和乡村在产业结构、功能形态、空间景观、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因地制宜,优化城乡建筑设计,使平原地区更具田园特色,丘陵地区更具山村风貌,水网地区更具水乡风韵。 与此同时,乡村独特的民俗风情、民间演艺、传统体育和节庆文化正受到重点保护,具有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住宅也正逐步修缮,城乡文化传承和保护体制机制加快创新。“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大地,让江苏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的愿景正渐行渐近…… 高:让“中国梦”更加形象可感 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内涵,是四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高、社会风尚好、文化软实力强;公平正义得到保障,尊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为风气,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是江苏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如今,在大江南北,点点滴滴的变化,正使得我们的“中国梦”更加形象可感、深入人心。 “吃饭不吧唧嘴”、“公共场合不抠鼻子”……6月4日,宿迁“文明20条”一发布就成为舆论热点。质疑声不少,主要认为是小题大做、管得太宽。但认同者更多,认为“跳一跳就可以摸到”。“这20条,要我看,每一条都该做到。”宿迁豫苑小区居民沈桂萍说。在她看来,这20条内容朴实具体,群众易懂易记,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朴实具体”也是江苏评选道德模范的重要原则。张家港道德模范、新市民王志勇被人称为“卖菜哥”,他在当地领头开展“温暖过渡房”志愿服务项目,专门为拆迁过渡人家送文艺演出。 好人多,王志勇觉得是因为“张家港对做好事的人很关怀,让人觉得好事有好报”。去年5月起,张家港率先在全国县级市建立志愿者嘉许制度,包括荣誉评定、人身保障、激励措施等“礼遇十条”。张家港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何俊介绍,此举就是要从精神和物质层面提升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感,树立好人好报的价值观念。 6月9日,51个城市当选2012-2014年度省文明城市;而在今年2月底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中,江苏更拿下全国文明城市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的“荣誉大单”! 奖牌对一座城市及百姓并不仅仅意味着荣誉。走进泰州市海陵区城东街道迎春社区,长势正好的花树下,小吃摊位集中经营。以前这座小区,社区党委书记郑宇坦言就三字:脏乱差。文明城市创建中,街道与社区联手,引导社区干部和中心户长包片网格化管理。如今此地邻里和谐,是全市无物管管理示范小区。“3年创建,泰州既拿到了牌子,更惠及了民生,让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身边发生的变化。”泰州市文明办副主任王树桃说。 记者了解到,199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已命名表彰了5批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以上(含省级)文明城市占全省城市总数比例已达89.47%,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本报记者任松筠吉强 陈月飞杭春燕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