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见证红色大地蝶变 ——走进上六烈士塔所在地东兴镇上六村
图为旭顺东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盛义摄
历史: 1940年秋,我党在上六乡建立政权。由于该地区开辟较早,党的各项工作比较扎实,是江南澄西县委的后方,东兴区委和区政府的根据地。日伪军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前来“清剿”“扫荡”。解放战争中,江阴船工王小弟驾驶第一号船在上六圩——徐村渡口强渡冲锋中第一个到达南岸,被授予“扬子江上英雄船”的锦旗……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等战争中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东兴人民在上六村范家埭建成烈士塔,上世纪90年代初又重新进行了修缮。
在东兴镇,提到上六烈士塔,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东兴上过学的人,清明节的时候,都曾到过上六烈士塔扫墓,缅怀先烈功绩。
上六烈士塔距离上六村村委会只有百余米,距离沿江高等级公路也只有百余米。驾车沿着沿江公路由东向西,即将到沿江路与达东兴大道交叉口时,就可以看到沿江路南侧的烈士塔。烈士塔所在的上六村,已经是东兴镇的最南端,在向南便是长江。70年前,参加渡江战役的船只从上六圩港港口出发,满载解放军指战员,向江南驶去。一个个船工、民工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扬帆掠水,勇往直前。
“当时村里的青壮年都加入了渡江战役中的向导队、担架队……在枪林弹雨中为解放军送弹药、抬伤员。”83岁的上六村村民袁正芝告诉记者,父辈们曾为大军渡江出过力,当年一心想着的就是跟着共产党解放全中国。
为什么上六人民这么支持大军渡江?其实,上六村的红色种子早在1940年就已种下。据《靖江革命斗争史》一书记载:1940年秋,我党在上六乡建立政权。到1944年春,村村都有党小组。由于该地区开辟较早,党的各项工作比较扎实,是江南澄西县委的后方,东兴区委和区政府的根据地。日伪军把这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多次前来“清剿”“扫荡”。“上六地区是东兴区委和区政府的根据地,虽然斗争形势艰巨,但革命氛围浓、群众基础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有名可查的烈士就有22人。”上六村党总支书记施久龙介绍,由于上六地区为革命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东兴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将烈士塔修在了上六村,将包括上六村22名烈士在内的90名烈士的姓名一同镌刻在了烈士塔上,让后人永远缅怀。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东兴乡政府又对烈士塔进行了修缮。因烈士塔建在三岔路口,来往车辆较多,又装了护栏加以保护。每年的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日子,政府机关、学校、村等都会组织人员前往祭扫,也有村民自发到烈士塔前悼念,不忘历史,传承先烈精神。
一座烈士塔就是一座丰碑,讲述着先烈们的故事,同时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上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烈士塔的东南侧,原先是上六小学,现在则是江苏旭顺东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所在地。教育资源整合后,上六村的孩子们来到了设施更为先进、环境更为优越的东兴中心校读书。而由于江苏旭顺东明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上六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汽配村”,村内拥有多家汽配企业。近年来,随着当地产业不断发展,一批项目、企业落户上六村,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村民增收致富。因为开发的需要,部分村民搬进了东兴镇的拆迁安置区文昌小区,过上了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
上六村东至上六圩港,与江苏新扬子造船有限公司隔港相望。承接新扬子公司的辐射效应,上六村看起来不像村埭,倒像个小集镇,通往新扬子公司的主干道两侧分布了超市、浴室、熟食店、棉被加工作坊等,三产服务业在当地也是有声有色。新开通的靖江汽渡也在上六村辖区。当前,靖江正和江阴创建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实验区。东兴镇将主动承接澄靖园区的溢出效应,重点在船舶、汽配、精密制造等领域对接布局,同时,依托靖江汽渡,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小商品物流产业,推进镇域旅游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毗邻江阴—靖江工业园区,又“坐拥”靖江汽渡的上六村,在新时代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中,必将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