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再望烽烟 男儿忠魂永存

26.05.2015  19:09
娘子关上竖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龙虎网讯 69年前,当中华民族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血与火铸就的抗战精神,就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在又一个抗战胜利纪念日来临之际,我们走访,追忆,缅怀,就是想告诉后人,历史不能忘记,每个中国人都应从抗战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为了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牢记使命,坚定地走向未来。

中条山麓埋忠骨 为国捐躯浩气存

你们能来看我们,走走抗战遗址,还记着那段历史,我父亲在天之灵一定会感到欣慰。”运城市芮城县陌南镇的张铁铮老人见到一行人激动地说。8月底,记者跟随关爱抗战老兵山西志愿队来到运城市,在中条山麓,沿黄河岸边,寻访抗战遗址,祭奠忠魂烈骨。

修公路挖出战士遗骨

在永济市西姚温村南面的山坡上,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烈士陵园。翠绿的柏树间,青砖砌成的抗日烈士纪念碑矗立在高台之上。其后是一个巨大的坟茔,坟头上的杂草随风摆动着。据说,这里面安放的正是76年前,逆袭西姚温战斗中牺牲的国民革命军第31军团教导团三营营长张希文和其战友。

1938年8月,日军逼近中条山,欲攻破防线,南下中原。国军将领孙蔚如率第31军团防守中条山西部的芮城和平陆地区。西姚温村地处中条山的西北麓,可有效阻击日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8月16日,日军占领了西姚温村、解家坟等地,驻防蒲州的部队立即陷入孤立无援的险境。孙蔚如命教导团团长李振西派兵增援,无论如何要夺回西姚温。教导团的共产党负责人、三营营长张希文主动请缨,带领队伍夺回万固寺,后又受令逆袭西姚温。

17日凌晨,张希文率部与日军展开肉搏。日军得到增援,张希文部顽强杀敌,向村西南突围,杀出一条血路。不料,遇到敌人两次伏击,战士纷纷倒下,张希文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欲扛起机枪还击敌人,再被多颗子弹打中。年仅27岁的张希文壮烈牺牲。最终,三营300多官兵全部阵亡。西姚温村尸横遍野,村民趁着夜色,偷偷把牺牲的战士埋在地头。

西姚温村村民李敏娃回忆,1996年,政府规划运风公路要经过这个村庄,村民在取土时意外发现几具白骨。运风公路指挥部决定出资修建纪念碑,以安葬烈士遗骨。随后挖出的白骨越来越多,时任村会计的李敏娃买来两车纸箱用于盛殓遗骨,放了300箱。两年后,纪念碑落成,李敏娃和村民把烈士遗骨重新放到50多个木箱里,安葬了这些血洒西姚温的英雄遗骸。

李敏娃告诉记者,也是在1996年,张希文的儿子张振基找到西姚温村是父亲的牺牲地,此后每年都会来此祭拜,与百姓叙谈父亲抗战的往事。

日寇烧杀劫掠罄竹难书

日军侵华犯下累累罪行,中国人民饱受其苦。

芮城县风陵渡镇六官村,今年已91岁高龄的姚志刚老人,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日军毁坏村里宝塔的事情。风陵渡是由山西到陕西、河南最便捷的通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六官村是中条山最西的一个高地,俯视风陵渡。

1938年,日军从国军手里夺下六官村,在村里的山坡上建起了雷达站,用于侦察国军飞机。日军征用村民为其站岗,值班,姚志刚被迫为日本人代班。一名日军翻译官,嫌姚志刚等五人懈怠,打了他们。“我们赶紧敬礼,翻译官凶巴巴地打了我们五个人每人两耳光。”姚志刚无奈地说。日军在此驻扎了8年,战败临走时,烧毁了村里的六官塔及当时建的军事设施。姚志刚说:“日本人烧杀抢掠一点不假,当年的六官塔景观很好,比莺莺塔漂亮多了。

上世纪70年代,姚志刚与村民一起在山坡上种满了绿树。老人搭建了简易的房子,守了这片树林三十年,直到双腿行动不便才下了山。如今,绿树繁茂,已不见当年战场。密林深处,六官塔塔基处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圆形坑地。

保卫中条山战役中,当数六六战役最为惨烈。1939年6月6日,侵华日军川岸、牛岛师团3万余人在飞机、大炮配合下,大举进攻中条山西部的第四集团军(第38军、96军)和川军第47军防地。国军在孙蔚如、赵寿山诸将军统领下,在芮城、平陆之间的中条山山麓一带展开战斗。96军177师的战士们冲入敌散兵线,与敌混战。由于战斗力悬殊,177师的防线很快被冲破,进入芮城县陌南巷战。陌南镇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尸体和鲜血。

177师师长陈硕儒为免全军覆没,决定向西南芮城县城方向撤退。日军乘势追击,177师被逼退到黄河沿岸。陈硕儒在危急关头命令打反击,迅速收复了陌南镇,主力突围成功。然而在陌南镇到平陆县老城、沙口村的黄河沿岸,还有177师、独46旅、独47旅部分官兵共计3000余人,被日寇分割包围。河水滔滔,绝崖壁立,官兵弹尽粮绝,战士为免受敌辱,相拥着从陌南镇马头崖村的绝壁上跳下,在沙口村的黄河岸边捐躯。

张铁铮老人的父亲张务本曾是177师运输队上尉队长。战后回到家乡,每年的6月6日,都会步行数公里来到黄河岸边,祭奠牺牲于此的战友亡魂,直到198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