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不懈怠,才能秋收五谷香”
江苏名教师名专家“晒”教育感言
新华报业网讯 新学期开学前夕,省教育厅特邀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两院院士及感动江苏教育人物等,在官方微信上接力“晒”教育感言,向广大教师输送正能量。到2月16日,已有20位教学名师“出镜”。
用爱和智慧照亮儿童心田
第一个“出镜”的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著名儿童教育家、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历经37年探索,李吉林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和操作体系,其研究成果获得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李吉林的教育感言是:“为孩子们再多想一点儿,多做一点儿,满怀激情地做一名教育的创新者教学的研究者。” “用爱和智慧,升华成一束束光和热,照亮儿童的心田,写好明天的诗句。”她表示,愿和老师们一起铭记习总书记“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格言,为儿童研究儿童,探索我们民族的、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教育之路。
同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南通市启秀中学特级教师李庾南,创“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班主任”纪录。回首50余年教育历程,李庾南由衷发出“好生辛苦,好生幸福”的浩叹。“我是辛苦的,从19岁走上讲台到77岁仍执教鞭,从1978年开始进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探索,到2014年荣获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所经受的辛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我更是幸福的,一批批学子的成长成才以及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是对我辛苦工作的最大回馈,也是我最大的‘幸福源’。”
把荒芜之地变成希望之地
创办了溧水县聋哑学校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葛华钦,“晒”教育感言之前讲述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
“30年前,我还是一名乡村小学代课教师。记得有一天我正在上课,一个衣着破旧的男孩趴在教室外窗台上,羡慕地看着教室里的同龄孩子,等我下课走出教室,他突然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哇哇叫,他的神情告诉我,他也想读书。我的心一下子被孩子的小手揪疼了……他是个聋哑孩子。
后来,我和另外两名老师走村串户,从全县招来了18名聋哑孩子。就这样,溧水县聋哑学校在借来的3间旧平房里开了学。因为有‘爱’,我把每个残疾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残疾孩子付出——洗衣喂饭、陪伴学习、资助帮扶,我跟孩子们建立的血脉联系,像亲情般割舍不断。学生一茬又一茬,我都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
为了让残疾学生走出校门能自食其力,2000年开始,葛华钦和学校的老师们开始筹建溧水县残疾学生实验基地。“多少个节假日,我们戴上草帽、扛起铁锹,一寸一寸开垦;寒来暑往,我们将荒山变成了牡丹园、葡萄园、水产养殖区、花木繁殖区、果鸡放养区和2000平米现代化玻璃温室。如今,学校已有27名毕业生在此快乐就业,更多毕业生则通过‘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办学模式获得了生存本领,融入了社会,过上了幸福生活。”
“爱和努力,让我们把荒芜之地变成了希望之地,把残疾孩子的自卑化成了尊严。”葛华钦表示,愿付出毕生心血,呵护培育残疾学生成长成才,帮助他们演绎出彩人生。
在攻关中分享“脑洞大开”乐趣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学和材料学博士生导师邹志刚,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在《自然》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30多项。邹院士坦言自己的工作“琐屑而平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每天都充实而有意义。他表示,只要心怀梦想又脚踏实地,生活和工作就会越来越好。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所所长王建国教授,完成了60余项城市设计及建筑设计。他透露自己得益于东大建筑人历来奉行的“严、实、活、透、硬”五字方针,即“要求要严、学风要实、思路要活、理论要透、基本功要硬”。王建国表示,当今社会发展非常快,很多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不容易一下子看清,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持成见,与时俱进。“我很庆幸自己能够和团队、学生一起组成科学共同体,在项目攻关探究中分享‘脑洞大开’的新意和乐趣。”
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张洪程,在作物栽培耕作精确化、机械化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拓性成果。他感言,对于农业这样“地气”浓郁的应用学科,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一个不能少。“教育的过程就像作物栽培,每一位耕耘者只有三春不懈怠,才能秋收五谷香。”
本报记者 蒋廷玉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