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三小时开会五分钟就是形式主义

04.08.2016  10:34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人民大学顾海兵教授转述的一件事情及他的点评。顾教授说,在一次座谈会上,一官员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市政府某个局,通知各区对口局派个人到市局开会,结果有的人在路上花了三四个小时,会议却只有5分钟,就是发个文件。此事引发了顾教授的感慨,在网络时代,视频会议不行吗?电子传输不行吗?快递文件不行吗?会议重在议,只有传达没有议,或没有反馈、无交流,这样的会议有啥必要?

  路上3小时,开会5分钟——这件事确实点出了形式主义的一个突出表现:文山会海,不求实效。大家知道,在大城市堵车是经常的,特别在远郊区县,进一趟城不容易,即使不堵车,跑大远路就为听一个传达,心情可能也不愉快,如果把这种坏情绪带进接下来的工作中,会不会影响对工作的热情?

  文山会海、公文旅行泛滥至今仍是有些地方官场一大公害。一桩芝麻大的小事也要开个会议一番,发文件来指导,似乎只要开了会发了文,就可以万事大吉、心安理得。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开会、行文、讲话上,就会使工作停留在一般号召上,缺乏具体指导和督促检查,进而恶化干群、党群关系。

  官场的形式主义远不止文山会海,《人民论坛》曾在2013年做过一个“官场形式主义状况调查”,得出了十种最令公众反感的形式主义,排在第一的是“领导讲话假、大、空”;其次为“为迎接上级视察弄虚作假”;再次为“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再其次为“华而不实的规章制度”;以后依次为“走马观花的下访调研”“抓工作只重表面、不重实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结汇报报喜不报忧”“内容空洞的文山会海”“铺张浪费的节庆晚会”。可见,“文山会海”还不是最严重的。

  上述10种形式主义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比如,“领导讲话假、大、空”是造成“文山会海”内容空洞的一个重要因素。形式主义本质只有一个,即唯上不唯下、好大喜功的官僚主义,许多批评形式主义的人喜欢把矛头指向下面和基层,这是打错了板子。不错,在很多地方和基层,形式主义之风盛行,但地方和基层为什么要搞形式主义?还不是为了迎合上面和高层,如果上面和高层不好这口,基层就没有必要搞形式主义。

  一些官员并非不清楚形式主义之害,但借用一句当下时髦的网络语言,他们需要用繁文缛节和各种形式主义来“刷存在感”,满足权力欲,证明自己说话还是管用的。

  党的几代领导人谈起形式主义都深恶痛绝,强调“形式主义害死人”。十八大以后,中央将形式主义列为“四风”之首。真正反对形式主义,就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既然形式主义的总病根是权力至上的官僚主义,没有对权力的约束,就不可能有效反对形式主义。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