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三减,崇川产城融合夺第一

07.04.2016  10:24

  记者近日走访享有“崇川福地”美誉的南通市主城区崇川,发现这里把“”与“”有机融合,经济总量跃居长三角及全省地级市中心城区第一,且获评全国宜居宜业典范。

  “产城融合,核心是要认清城市与产业是一个有机整体,正确把控、处理好‘城’与‘市’的关系。”崇川区委书记吴旭说,城市兴衰的关键并不是“”而在于“”,不少城市热衷“造城”而淡化“兴市”。但如何发展城市产业,并不是简单的“二转三”,而要从实际出发,懂得取舍。“崇川在产业布局上创新‘三增三减’,在城市功能上打造‘两区三地’,探索出走个性化产城融合新路径。

  吴旭所说的“三增三减”,正是该区对区内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企业重新洗牌布局,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密码”。

  舍得“”。调经济结构“”工业占比“”数,去年二三产业比例调整至28:72;集群产业“”企业“”数,5年搬迁工业企业237家,引导向园区集聚;保生态安全“”环境“”数,全区危化企业全部搬迁(关闭)完毕,一个不留。

  全力“”。一“”产业能级,重点聚大做强,打造南通醋纤等一批世界级行业巨人和产业领军;二“”创新能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95.5%,以创新驱动加快向产业链高端攀升;三“”管理能效,推广中远川崎首创的“无余额”生产管理法,通过管理创新和智能生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持续保持南通第一。

  当初崇川区讨论主城区要不要发展工业时,去留两派意见交锋激烈。主张“”的,强调主城区不能跟县市比经济实力,希望把工业企业搬走,集中精力做优城市环境、提升服务功能;主张“”的,强调没有一批巨人型制造企业,不仅不能吸附就业集聚人气,而且会丧失实力支撑,希望多留些家底。几番碰撞后,大家形成共识:产城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必须从崇川二产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实际出发,对创新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加快引导集聚做大做强;对不符合城市功能定位的“三高”企业无论块头多大,坚决“”。

  由于历史原因,崇川集聚上百家化工企业。区里产业规划明确,这些企业必须全部搬走。但搬到最后一家红星化工时,问题来了。搬走它,区里年产值要“”走10多亿元,搬家费还要倒贴1.3个亿。企业不想走,相关部门也说情挽留。但区里痛定思痛坚决要搬。这一搬,意外为另一家企业南通醋纤扩能升级腾出新空间。在红星原址上,该企业拟投资10多亿元新上六期工程,产值可望突破60亿元,一举跃居世界第一。

  几年前,南通烟滤嘴公司被“东家”中烟总公司计划关闭。这家公司拥有行业级创新研发中心,崇川区委书记、区长追了3年,最后感动中烟总公司,不仅留下项目,还增资改造升级。去年南通烟滤嘴公司实现销售11.7亿元,税利2.3亿元。

  崇川先后搬迁、关闭企业370多家,但在财政收入中工业税收绝对值不仅没有下滑,反而增加1亿多元;调控好房地产市场投资,其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从70%减控至40%左右,但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楼宇经济却拔地而起,去年实现全口径税收44.51亿元,增长97.2%。

  通过重新洗牌,崇川“满天星”混搭式企业布局得到改变,逐步形成以钟秀东路东延为主轴集聚南通醋纤、万达锅炉、金通灵等现代制造业;以长江岸线为纽带集聚中远海工、中远川崎等海工装备;以开发区为载体集聚富士通、同洲电子等电子信息,以及以新城区为核心集聚淡马锡现代物流、中南商城等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板块。崇川主城区将致力从功能型向生态型、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型,打造综合实力首位区、协调发展首善区和创新发展高地、宜业宜居福地、生态文化胜地。本报记者陈 明

编辑: 顾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