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分之一古建筑存消防隐患 砖木老房能否定期排查

17.11.2014  13:16

记者调查

南京三分之一古建筑存消防隐患

看房屋的木窗、梁架,这处老房子确实很有年岁并颇有气派。但这处建筑为何在三普名单中未被文物部门发现?这里又居住过什么样的历史名人?

就此,记者拨打文物部门电话想查证其历史渊源,而就连市区文物部门都表示没有查到。

其实,老宅子遭遇火灾,在老城南已不是鲜见之事。就在今年6月11日晚,三场大火连发,先是南京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绫庄巷42号发生大火。随后,一街之隔,绫庄巷41号也发生火灾,不远处的大板巷内随后也发生火灾。今年3月份,升州路一处近80年的老宅,因住户离去时忘记熄灭蜡烛起火被烧掉。

再往前推溯,2010年5月11日晚,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胡家花园2号发生大火。2010年4月份,秦淮区瞻园北边的教敷营危旧房改造片区内,教敷营53号一间老式民宅突然起火,短短半个多小时,4间房屋的房顶被烧坍塌。2009年4月3日晚上6时许,在马道街附近,一座被封存的明清古建筑突然莫名起火,整栋建筑被烧得仅剩下残垣断壁,令人惋惜。2009年,马道街一座罕见的三层清代古宅,曾先后5次离奇失火。2008年大年三十晚,在白下区利济巷2号,亚洲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侵华日军“慰安所”遗址突发大火,大火将这栋建筑烧成一片废墟。

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古建筑多是木质结构或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一旦着火,蔓延速度快,根本来不及扑救。

调查数据显示,南京市消防部门2011年曾对全市208家省市区三级文物古建筑进行消防安全大检查发现,有三分之一的古建筑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一场大火就可能会使这些古建筑遭受灭顶之灾。

古建筑消防安全地方法规是空白

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

毗邻房屋应设分隔墙或消防通道

现实情况:

消防车进不了巷子,老房火灾隐患普遍

古代街区,传统古建筑多为衔接式分布,缺少防火隔离带,一旦出现火情,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后果。”从事消防技术教育多年的专家王统海告诉记者,我国《古建筑消防管理规则》规定,凡与古建筑毗连的其他房屋,应设有防火分隔墙或开辟消防通道。但在南京老城南,很多老房子都挨在一起,很远才有巷子,且巷子窄得消防车也很难开进来。要从根本上防火,就要对文物古建筑断火断电,但这样一来,居住在古建筑里的居民需要全部迁出。“而很多老房子里甚至租住着五六户人家。而老城南一带老房子住户私拉电线的现象也很普遍,埋下了很多火灾隐患。

文物保护法》: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修缮

现实情况:

居民无钱承担,政府修缮缺乏硬性规定

有老城南居民曾经呼吁,政府对砖木结构甚至全木结构的老房子能否隔几年就排查一次,请市房屋安全鉴定处实施更细致的房屋安全鉴定。然而,这方面的地方法律法规也是一个空白——多久维修一次,都没有硬性的规定。

南京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却道出了另一番苦水:目前南京市文保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但根据《文物保护法》中第二十一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也就是说,老宅的所有权在个人手里的,个人得承担维修文物的责任。然而老城南的居民往往并不富裕,文物保护法条款很难落实。

薛冰:

经济发展了,古建筑保护却未跟上

每次老城南火灾后,相关部门都会“老调重提”地强调,将加大火灾隐患的排查力度,加强消防监管,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亡羊补牢’不可取!”南京文史学者、市作协副主席薛冰直言道,老城南近年来火灾多发,凸显出文物保护等相关法规的执行的滞后。“目前政府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相比还显得有些滞后。老城南很多历史建筑的保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薛冰说,牛首山建地宫供奉佛顶骨舍利耗资惊人、科举博物馆建设耗费近百亿元,河西和园更是花掉数以亿元,而这些钱如果用到老城南可以把所有的民宅老房子修缮一遍。

政府每年都在强调,对哪些优秀民国建筑进行了改造。但是老城南有不少散佚的民国甚至清末的民宅也是‘明珠’。”薛冰痛心地说,别等引起重视之时,却“木已成舟”,到时候政府很难再挽回这些逐渐消失的老房子的生命。江南时报记者 黄勇

滨江新城新增三个新型公交站台方便市民候车
昨天,市民刘女士乘坐公交车到市政府西大门时发现,靖江网
北大商学院镇江总裁班“牵手”城南挖掘商机
北大纵横商学院江苏分院镇江总裁班学员日前组团来到我靖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