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3年流失3万多残疾人福利岗位 福企盼政府扶持

17.05.2015  10:08

  福利企业数量3年锐减1/4,3万多个残疾人福利岗位流逝,国家税收激励政策“红利”逐渐消失……福利企业助残事迹座谈会16日在宁召开,多家与会企业吐槽生存困难,道出全省2240多家福利企业面临的困境。他们呼吁国家尽早调整扶持政策,让福利企业更好地发挥残疾人就业避风港功能。

  每年收入近3万元,每月上班22天,免费中晚餐,每年组织外出旅游……在南京互联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员工42%为残疾人。企业负责人张荣连说,这几年企业遭遇产业萎缩、利润下降、产品升级等情况时,也不忍心辞退这些特殊职工。

  “可以想象,离开这里,残疾人找工作要比健全人难得多。”大丰市流纺厂王建武介绍,他们厂为残疾人因人设岗,尽最大可能吸纳残疾人就业。大丰市新丰镇残疾人丁志勇手有残疾,一直找不到工作。流纺厂给他安排花站仓棚保管和火灾预防岗位,他只要用一双眼睛“”着棉花库,就算工作到位。企业残疾员工现有72人,工资薪金是正常职工的1.15倍。这样做,就是为了体现对残疾人的特殊关爱。这些残疾员工平均月工资1900元,高的能有3800元。企业的关心也激发了残疾人敬业热情。残疾职工李冬林在送卷工的岗位上效率比常人还高出20%。

  福利企业对残疾人来说,不仅是经济来源,更是避风港和精神家园。因为福利企业可以依靠,很多大龄残疾职工,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都守在一家福利企业。当他们家庭遇到困难、需要维权、遭遇大病时,最先想到的是依靠福利企业。流纺厂聋哑挡车工朱美珍的家在龙卷风中遭损毁,女儿连做作业的地方都没有。企业捐助1.5万元,帮朱美珍建新房。去年,朱美珍女儿高考被苏州实用技术学院录取,但拿不出学费。企业决定每年补助4000元学费,为鼓励孩子,每学年再加1000元优等奖学金。

  全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近100万,他们渴望通过劳动改变生活。省福利生产服务中心主任顾晓东介绍,残疾人就业途径主要有3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社会按比例安置;创业。相对于后两种,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更适合弱势的残疾人生存。

  但数据表明,福利企业作为残疾人就业“避风港”的功能正急剧萎缩。座谈会上,多家福利企业表达集体担忧:这个行业正遭遇生存寒冬,大批企业无奈选择“摘帽”,退出“福企”行列。

  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在我国已有40多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起,福利企业纷纷改制,安置残疾人数量大幅下降。为调动企业积极性,2007年,全国统一实行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安置残疾人超过25%且残疾人不少于10人,即可认定为福利企业,享受“每安置一人每年退税3.5万元”的政策。

  政策刚一出台,确实起到很大激励作用。2012年,全省有12万残疾人在3000家福利企业就业。但8年前制定标准时,参照的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是700多元,如今人力资源成本提高两倍以上,国家退税标准仍停留在8年前。

  张荣连算了一笔账,雇佣一名残疾人,工资平均已有2500多元,加上企业缴纳的五险一金,每年近4万元。“退税远没有我们付出多,企业已倒贴,利润受到严重挤压,情愿雇佣大学生。靠企业家爱心办福利企业,不能长久。

  事实上,在福利企业,还存在不少隐性管理成本,比如,工伤率、病假率、残疾职工提前丧失劳动力,还有企业请手语老师,配套无障碍设施等。对福利企业来说,税收红利正渐渐弱化,形同鸡肋,政策再不调整,福利企业的生存无疑将更困难。南京、无锡、苏州等地持续出现福利企业“退出潮”。仅南京,今年前四个月就有16家企业退出福利企业行列。2012年至今,全省福利企业安置残疾职工已迅速下降到8.6万,流失岗位3万多个;福利企业数量锐减1/4,从3000家降至2240家。

  除了退税激励政策滞后外,对福利企业产品“专产专营”“优先采购”“公益性购买”等国际通行的办法,省内还未实行。南京市票据证券印刷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志平呼吁,在产品质量同等条件下,政府采购优先考虑福利企业。上海、浙江等地已在试行这一保护性政策。

  除企业数量减少外,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一代残疾青年,希望企业能提供管理、技术、科技等新型岗位。而目前的福利企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导致残疾人就业供需矛盾突出。

  “按现行激励政策,技术含量高的新兴行业对办福利企业并不感兴趣。”顾晓东认为,要遏制这种趋势,当务之急,是及时调整扶持举措,保住数万残疾职工的“就业福利”,吸引优质企业加入“福利”行列。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