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有173.5万名老年人 约一半处于空巢状态
81岁的夏瑞雪老人和老伴独居三间瓦房
村里老人最主要的休闲方式是打牌
54岁的李洪珍,丈夫和儿子常年在外
老人骑着电动三轮车接送孩子
春节刚过,徐州铜山区板桥村顿时陷入一片寂静。偶尔在孩子们上下学的时候,村子里才有稍许的热闹,爷爷奶奶们骑着电动三轮车带着孩子,在仅能容一辆车通行的水泥路上飞奔。这座典型的苏北村庄,在过去十年中在一点点丧失自己的活力。近八成的青壮年外出工作、学习,老人们带着孩子留守在故土之上,直到有一天,孙子长大成人,步入父辈的后尘,离开这片土地,这个村庄就只剩下老人了。
板桥村只是乡村中国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徐州市有173.5万名老人,占总人口的17%,这些老人中有一半处于空巢状态,即子女常年不在身边。对空巢老人来说,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医疗、情感、养老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难题。
4个孩子,十几亩地
耗了所有精力
板桥村由9个自然村组成,有村民3200多人。这里位于铜山区大许镇北部,与贾汪区接壤,虽临近两条国省道但经济并不发达,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这种现象在塔山街庄和庙西庄尤为明显,两个村庄共有80多户村民,有超过80%的住户只剩下老人。
69岁的赵洪金第一次过年之后没有外出,他正在犹豫,是做一名空巢老人还是继续外出赚钱养家。
在塔山街庄北头,赵洪金三个儿子的住房连成一排,今年春节那几天,儿孙回家整整坐了两大桌。“真是热闹,我有五个子女,孙子辈有十几个,两桌差点没坐下。”不过年初八之后,家里就只剩下赵洪金老两口带着四个孙子。
虽然年事已高,但赵洪金觉得自己尚能劳动。此前十多年,他走南闯北,留下老伴一个人在家,刚做空巢老人没几天,赵洪金终于体会到老伴的艰辛。“她一个人带4个孩子,守着三座院子,还要打理儿子的十几亩地。每天不是围着孩子转,就是围着土地转。”
村里的空巢老人们多半兼顾着孙子,他们的时间刻度和孩子上下课时间高度契合。
“早上起来做饭,送孩子上学,回家后下地干活或者处理家务,做完中午饭再接送孩子,下午基本上做不了什么事,4点钟左右还要去接孩子,回到家就没办法出去了,要照顾他们。”赵洪金总结,一天几次往返学校,对空巢老人来说,最熟悉的道路就是去学校和下田地了。
下午两点多,村里唯一一条水泥路上空空荡荡,偶尔会看到一两个推着三轮车缓步独行的老人。下午四点左右,这条路开始热闹起来,老人们骑着电动三轮车飞奔而过,在几里外的小学门口聚集,等待孩子们放学。
孩子,对空巢老人来说既是感情寄托,又是责任负担。65岁的村民赵宝林说,农村比不得城市,孩子野,每天爬高上低,要时刻注意着,“万一磕着碰着,不好给儿媳妇交代。”
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孩子、土地占据他们生活中的全部。
然而孩子总会长大,也会和他们的父辈一样,离开老人,过上自己的生活。那时候,空巢老人为子孙付出了一切,最终落个孤身一人。
打牌、聊天
是最主要的休闲
城里的广场舞,在板桥村极少出现,这种需要激情和体力的娱乐方式,已然不适合农村的空巢老人。更重要的是,文化素质相对偏低的他们,无法接受在众人面前抬手扭腰。他们为数不多可以放松的方式,就是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家长里短。
3月19日下午,雨后的村庄道路泥泞不堪,赵彦民和几位赵姓同族聚在一户村民家中打起了麻将牌,打牌地方颇为特殊,是一处废旧的温室大棚,需要弓着身子穿过一条狭窄的通道。大棚里空气污浊,但温暖、安静。
赵彦民的两个儿子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徐州,孙子也都不在身边,平日里不外出做活,他有着大把的空闲时间。这些时间基本都用在打牌上,有时候为了提高积极性,会带点“彩头”,算下来一天只有十块钱输赢。
村务服务中心旁边的空地上有不少体育设施,不过对于村民来说这些东西的存在根本就是多余的,因为没有哪个人有闲工夫去锻炼,“下地干活不比在那扭来扭去更锻炼身体吗?”
54岁的李洪珍,两个儿子和丈夫常年在外,两个孙子一个六岁一个八岁,正是调皮的年纪。几年前,她曾跟着儿子去城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因为无法适应只好作罢。
李洪珍的嗓门很高,性格开朗,没事的时候就站在门外和邻居大声聊天。在她的观念中,没有“休闲”这个词,“就是闲下来吗?哪有闲着的时候,要带两个孙子,家里还有三亩地。”李洪珍说。
在和现代快报记者聊天的时候,她的侄子正帮她修缮屋顶,完工了发现记者正为李洪珍拍照,他提醒婶子一句“拍好看一点,多少年不照相了”。
“即便没有孩子,在农村七八十岁的老人外出打工做活、种地的比比皆是,他们并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徐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宣传处处长丁逸卿说。
在板桥村,夏瑞雪、耿桂华老人就是这样,两位老人已经80多岁,儿孙都不在身边,夏瑞雪有哮喘,腿部也不好,极少出门,平日在家忙家务、做针线活,老伴耿桂华的身体尚好,经常早出晚归打理一亩多地。
“种地,起码吃的喝的不要花钱了。”
最怕生病
最不愿提“养老”
在农村空巢老人眼中,最可怕的是生病,最不愿意提起的是养老。
夏瑞雪老人今年春节至今已经挂了20多天水,小病她不愿意告诉儿女,只有身体撑不住的时候,才会通知儿子,“家里有电话,要是身体不舒服,就给儿子打电话。”在老人的观念中,和子女一起生活是不太现实的事,“年纪大,邋遢,孙子、孙媳妇会不喜欢的,还不如自己住。”
村民赵宝林说,村里有的人生了一场大病,整个家庭就垮了。“如今有合作医疗,但是如果是大病,自己支付的部分仍然十分庞大。我们两口子一年的收入也就万儿八千的,子女在外打工也不容易,都有家庭负担,如果生了场大病,至少也要几万块吧,这些钱是一个农村家庭几年的收入。”
除了医疗,更大的难题在于养老。很多村民对此避而不谈,“现在想有什么用,真到不能动的那一步再说吧。”68岁的村民赵士军说。
老人们几乎从没考虑进城和子女一起居住。赵彦民觉得不靠谱,“我有个儿子在上海,两个人一个月的收入七八千块,仅能维持家庭开支,老人再过去,就加重他们负担了。”更何况家里还有田地、房屋,还需要打理照料。
徐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宣传处处长丁逸卿几年前曾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从农村到城里和儿子一起居住,每天早上吃完饭拿了拐杖就出门,到了晚上才回家,“有一次找不到家了,遇到了我们。他儿子说老人每天都这样,家人天天跟着找,老人对城市一点归属感都没有,根本呆不住。”
徐州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赵后峰长期关注空巢老人问题,他认为农村的空巢老人,更多追求的是最基础的物质需求,“为了吃饱穿暖,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被关爱、被尊重的需求,比较薄弱。”现实中,这种情感需求并非不存在,只是被压抑。
“怎么会不难过,但是孩子不出去怎么办?”赵彦民直言不讳,春节期间他两个儿子均回家过年,热闹之后便又各自回城,儿子刚离开的那几天老伴天天抹眼泪,赵彦民的烟也越抽越多,只能相互安慰,“孩子大了,只要他们生活过得好,在不在身边都无所谓了”。
徐州“最老社区”
过半老人空巢
“城市空巢老人的情感需求更为强烈。”赵后峰说,他曾遇到很极端的案例,有一对独居的退休老干部,老头子在家经常发脾气、摔东西。而老伴则会把一个香蕉平均切成0.5厘米长的一段,再全部插上牙签吃。当问到为什么吃得这么细致,老人说:“平时除了做饭打扫卫生也没别的事可做,所以才这样做,打发时间。”“城市里的空巢老人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养老、医疗都不成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被关爱、被尊重的追求就更加强烈。”
赵后峰还举他父亲的例子,赵父今年春节后看着儿孙纷纷回城,心里很是不舒服,三番五次给赵后峰打电话说自己身体不舒服,“让我亲自去接他,后来我就回趟老家,把他接过来做了身体检查,确实有些小毛病,但影响并不大。回家的时候,父亲还让我送,他说路上可以说说话。”赵后峰说,实际上老人是太孤寂了。
徐州泉山区奎山办事处奎园社区是个老旧小区,社区副主任邢星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整个社区一万多人中有两千多名老人,其中过半空巢。“空巢老人的精神状态很差,普遍的表现是不太合群,他们关注的话题只有子女、就医,而非空巢老人的话题多半围绕游玩、文体活动。”
社区老人王银玲这几年的感受十分强烈,他今年62岁,几年前儿子工伤去世,留下一个孙女。“每天除了送孙女上学,就窝在家里种花种草。”王银玲说,他们夫妇俩把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在孙女的身上。
赵后峰在多年的观察中发现,空巢老人存在心理问题的已经是普遍现象,“年龄大,体质弱,很多事情无法自己处理的时候,他们对儿女关怀的需求就越来越强烈。”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所带来的治安问题。村民赵洪金说,自己家里养的家禽经常丢失,去年老伴亲眼看到几个年轻人用网抓鸡。“我老伴斥责他们,说就这两只鸡都被你们抓完了。几个年轻人让她不要吭声,我老伴哭笑不得,‘我自己的鸡,我能不吭声吗’。”几个年轻人并没有罢手,继续抓鸡,“后来来了几个村民,年轻人才被吓跑。”
很多时候,村民们即便有财产损失,“如果不是太大,就几百块钱,也不会报警。而且搞小偷小摸的人,基本都是附近的,抬头不见低头见。”
“空巢老人的安全问题确实不容忽视。”赵后峰说,他此前曾遇到一起案例,一名三十多岁男子酒后强奸九旬老妪,造成老人受伤。“如果不是空巢,怎么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呼吁
空巢老人心理亟需关注
根据《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达2.12亿,占总人口的15.5%,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江苏省的老龄人口远高于全国平均,截至2013年年末,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94.79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19.65%。
“徐州在20年前就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到去年年末,全市有173.5万名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7%。”徐州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政策研究宣传处处长丁逸卿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其中大约有一半老人处于空巢状态,有80多万人。
徐州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赵后峰表示,空巢老人这种现象可能短期内无法逆转,所以首先老人要对这种现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儿女大了,有了自己的生活,总有一天会离开的,不要阻拦也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因为这种状态很难去改变。”其次,空巢老人需要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凭借特长发挥余热,多参加文体活动,或者进行再教育,给自己找点事做。”再者,对老人的子女而言,不能抽身太利索,“这样容易造成老人的心理真空,引发一系列问题。子女可以慢慢地让老人适应,常回家看看,回不了可以多打电话。”
更为务实的做法,需要政府承担更多的责任。赵后峰说,空巢老人是社会现象,需要政府兜底。对一些尤其是农村,老年活动场所、文体活动组织、关爱行动等等,丰富老年人生活,充实他们精神世界的事情,可以由政府牵头,全社会共同来参与。
尴尬
居家养老站点建成即关门
针对老年人的现状,2013年国务院便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合理的各类养老服务和产品,满足养老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民政部等4部门去年也下发了《关于推进城镇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当下,在全国范围,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即将进入高峰期。
事实上,徐州地区自2009年起开始推广居家养老模式,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800多个居家养老站点的建设,主城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实现100%覆盖。在农村,更多的是老年精神关爱站点,站点免费使用,但老人需要缴纳数万元的保证金,离开时保证金如数奉还。同时,餐饮、起居自行负责,“通俗地说就是‘政府提供水电,自己带米带面’。”丁逸卿说。
不过,很多居家养老服务站点陷入了建成即关闭的尴尬。铜山区一座站点负责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建设养老设施是好事,关键是没有真正考虑到老年人的需求,“很多老年人即便到了80多岁,能做饭,能走路都不会掏钱购买服务,这种事对他们来说就是不会过日子,传统观念还在束缚着他们。在这种观念下,很多人不愿也不敢走进站点。”
丁逸卿毫不讳言,其曾到各地调研站点的运营情况,建成即关门的尴尬在不断上演。“今年我们主要去推各个站点,保证站点的成活率,比如采取公建民营、引入外部资源等方式。在农村,正在考虑学习‘海安模式’,由宗亲、近邻或者政府工作人员向老年人提供服务,政府给予微弱的补助。”
建议
探索亲戚、邻里、社区互帮互助
南航人文学院社会学博士邱建新认为,解决空巢老人现象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要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消费理念和生活观念,区别对待。养老是一个公共产品,国家政府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从眼前来看,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空巢老人现象越严重,而且血缘与地缘关系高度重合。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探索出由亲戚、邻里、社区之间的互帮互助网络,以村为单位,建构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经济条件好的村,可以采取村民拿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方式,建立一个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场所。
长远来看,要构建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说,城乡之间在医疗、养老保障方面要做到无差别对待。以及新型城镇化现状,当下农村青壮年“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优质资源集中在城市,吸引农民进城。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就是要让劳动力就地转移,如果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空巢老人现象可以得到根本解决。
邱建新表示,在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上,家庭的责任不可忽视。“现阶段,单纯依靠政府全面解决养老问题不太现实,所以子女在养老方面仍然要起到主导作用。”(刘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