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设立5000万元艺术基金传承戏曲发展
是扶持不是圈养,鼓励出人出精品
新华报业网讯 昨日,记者从在宁召开的全省文化局长座谈会上获悉,《江苏省戏曲传承发展规划》即将正式出台,与此同时,我省还将于明年起设立总额为5000万元的江苏艺术基金,从该基金中确定较大比例专门用于戏曲传承发展。与此同时,还将采取划定比例、定向扶持的办法,从江苏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和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中专门拿出一部分用于扶持戏曲传承发展。
7月中旬,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引发全国文化系统和广大戏曲工作者的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这是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最全面、最具体的政策安排,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戏曲传承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次我省出台的规划,是第一时间对全国政策的落地。”省文化厅厅长徐耀新介绍说,“我们将认真按照这一政策要求,努力创造戏曲传承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艺术的生动局面。”
资金的投入,无疑将助力传统戏曲的发展迎来“又一春”。获悉这一消息后,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柯军很是振奋,第一时间就在微信中转发了朋友圈,他在和记者交流时就说,“对传统戏曲来说,这是绝对的利好消息。有助于各院团静下心来搞传承。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当‘有所为’,不能一味依靠市场。走市场是改革的需要,但完全把传统戏曲的传承推向市场则是不足取的。毕竟,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不应仅仅考虑经济效益,更应考虑其社会效益。”
在柯军看来,传统戏曲之所以在当前遭遇生存困境,相当一部分原因在于不少人对“市场”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他对记者说,“有些人一说到市场,就简单等同于钱。似乎一个剧种的传承状态如何、一台剧目的成功与否,只能用钱来衡量,谁赚得多谁就是成功者。这是不合适的。”柯军对记者说,“所谓市场,绝不是只有钱,观众才是更重要的传承基础。和挣钱相比,让更多的观众通过接触爱上看戏,对传统戏曲来说更为重要。”
在娱乐日趋多元的今天,传统戏曲,尤其是非遗项目的保护,需要资金的投入,不能简单依赖市场。值得关注的是,当前确实存在部分院团“只重生存,不重传承”的现象,分析其深层原因,就是他们对市场的理解发生了偏差——一味忙着赚钱,却在有意无意间忽略了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对此,柯军就说,“专项基金成立后,院团就有了生存的底气、有了敢闯的勇气。这样一来,他们摆脱了后顾之忧,就将投入更大的精力到出人出戏中,让传统戏曲的传承进入良性循环。”
不过,针对这一新政,也有网友提出质疑,改制走市场,是当前戏曲院团的改革方向,为何政府要再次投入资金,把“院团养起来”?对此,徐耀新解释说,“是扶持而不是圈养。改革没有回头路,这次的资金扶持,不会花在‘养人’上,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优秀人才的培养、传统戏曲的保护与传承,才是艺术基金定向扶持的‘标靶’。在具体扶持中,要坚持生态、科学、艺术、可持续的传承发展,尊重客观规律,把戏曲传承发展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突出戏曲作为传统舞台艺术的本体地位,坚持保护、传承、创新相结合,搜集整理戏曲传统剧目,对濒危剧种实施抢救性保护,鼓励传统剧目在扬弃继承的基础上重排并推向市场。”
对此,省锡剧团团长周东亮深有感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就说,“体制改革,让院团重新焕发了活力。走基层、闯市场,让院团上下广接地气,在田间地头、在人民中间找到了创作的源头和灵感。有了这样的经历,就是让我们回到以前,也不愿意了。”对于“是扶不是养”的观点,周东亮非常赞同。他说,“精品是‘养’不出来的。这次出台的政策,就是鼓励院团把更多精力花在出人出戏出精品上。谁的戏好,就能获得更多的扶持,这样的积极导向将对精品剧目的创作生产带来强刺激,鼓励广大艺术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让老百姓共享文化红利。”
本报实习生郑龙晓本报记者董晨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