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大学生失联半个月 留下12万余元校园贷没还
王斌(化名)是我市大学城一所学院的大三学生。去年开始,他利用多款校园贷款APP软件推出的“免息期”政策,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透支消费。此后,他又借用同学的手机和身份信息下载这些APP软件并注册,通过老办法透支消费,贷款总额一度超过20万元。今年暑假,王斌的做法开始难以为继,陆续有学生向校方反映这一问题,开学后王斌行踪难定。11月1日开始,他彻底失联,留下了涉及20多名学生的12万余元的债务。
老乡、同学“中招”
赵雷(化名),王斌曾经的同班同学,老乡。他告诉记者,长得阳光帅气的王斌大一时还是他们班的班长,文艺才能突出,系里人缘很好。大二时,因为分班,赵雷和王斌分开,但还是好朋友,因为宿舍就在同一层楼上。去年,赵雷听闻王斌在做校园贷的推广,并未在意。
今年6月,王斌找到他,称在做“优分期”、“分期乐”等校园贷款APP。“就是让我们帮他贷款,到期他帮我们还上,实际上就是借我们的身份信息用下。”赵雷回忆,王斌能说会道,又是老乡、同学,碍于情面他就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校园贷款APP,上传身份信息后注册成会员,当月帮他贷了5000元。当然,这笔钱是直接发放到王斌的银行卡上。2个月还款期到后,王斌如约还清贷款。之后,王斌再次让他贷款5000元。
结果还款期到后,赵雷发现这笔钱没能还上。担心自己信用受到影响,他自掏腰包还了这笔“借款”。但对于每月生活费才1000元的他来说,生活一下举步维艰。“每天只吃2顿,经常吃泡面,现在利用实习时间偷偷在外面打工,每天要干12个小时。”赵雷说,还有不少同学“借”给王斌1万多,人都快崩溃了。
外国语学院的吴琴是王斌的朋友,今年4月开始为王斌“借款”总计1.5万元,至今还有4000多元没还上。
曾因旷课受处分
赵雷、吴琴等人告诉记者,开学后因为学生反映强烈,系里的老师联系上王斌的母亲,让她赶到学校。在老师的组织下,涉及的学生和王斌、王斌母亲开了一个会,会上王斌母亲承诺回家卖房子还钱,王斌一一给同学写下了欠条。此后,王斌的身影极少出现在校园,只能在QQ、微信上联系到他。
10月31日,吴琴在网上最后一次联系到王斌讨要欠款时,王斌只说:离校前家人会给所有人一个说法。11月1日,王斌彻底从网络中“消失”。吴琴等人再次联系王斌的母亲,对方表示没钱,也不会再来常州了。事后,有学生查询到,开学后王斌在学校附近一家小旅馆内断断续续住了2个月时间。还有学生翻看王斌女友的QQ空间,发现大量两人在景区游玩、宾馆消费的图文记录,这让为他背负“借款”的学生们很愤怒。
11月16日下午,记者联系上学院宣传部门负责人。对方表示,王斌是钻校园贷款软件的空子,利用20天免息期赚钱,他向好友、同学借款,部分学生碍于情面,少数学生看中王某承诺的小恩小惠,让他借用自己的身份信息借款。“王斌去年曾因旷课受处分,今年出了这事后,学校、系积极联系他本人和家长,并让家长到常州面对这些学生,但事后家长又反悔了。”该负责人表示,其实新生入学时学校专门就校园贷做过警示教育,还摸底过学生情况,因为学生都是成年人,学校也已经尽到所有能尽的义务。“成年人应该知道身份信息用于贷款软件的后果,我们近期也将这个案例在校内进行宣传。”该负责人表示,学生没有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并不适合透支消费。
APP借款“太方便”
赵雷、吴琴等人告诉记者,目前校园里针对学生的校园贷软件很多,大概有10多种。就在这所学院男生宿舍楼的卫生间里,记者还看到不少校园贷软件的小广告。“无抵押无担保”、“凭身份证、学生证借款100元到50000元”、“1小时放款到账”。不少广告还注明:长期招聘校园代理。
记者花1分钟下载了其中一个APP,打开后页面和淘宝、京东等电商APP页面一样,各种商品都可以分期购买,点击率最高的是“免息取现”,点开后显示“我要买资料”,可贷款3000元,之后用手机号码注册成为会员,再绑定一张银行卡,填写个人身份信息后开通信用钱包,递交申请后即可等着钱到账。“有的APP是实时到账,晚一点的1个小时也到你银行卡上了,这些钱都能提现。”赵雷说,正是因为校园贷款软件极为便利,不少同学都会使用它来透支消费。然而,记者发现这些贷款软件无论是贷款还是分期购买商品,实际年息都超过20%,只不过较滑的商家向学生收取的费用不叫利息,而是“服务费”。但是,在花花绿绿的商品、便捷的贷款流程面前,不少学生都无法抵挡透支消费的诱惑。
今年4月,教育部与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即便如此,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管,号称低利率的校园贷仍吸引着大批学生趋之若鹜。对此,法律界人士认为,国家应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严控其资金流向渠道,确保资金被合法利用;应严格审核借贷平台资质,提高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应限制网络贷款的利率,尤其是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