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3年超64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全市脱贫奔小康工程进入收官之年

13.05.2015  13:22
        2012年,对于徐州市低收入人口来说,迎来福音。
        这一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统一部署,启动实施了脱贫奔小康工程。
        这些年,各地、各部门按照“工作到村、扶贫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店面统筹、村户齐抓,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
        4年,这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时间表。从2012年到2015年,如今,这项脱贫奔小康工程迎来了收官之年。
        64万多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按照脱贫奔小康工程提出的目标,徐州市计划用4年时间,使全市89.39万低收入人口收入达到4000元标准,359个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新“八有”目标。
        3年多来,该项工程犹如春风雨露,滋润每一个低收入人口的心。目前,全市已有64.29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任务,有236个经济薄弱村实现了新“八有”目标。
        这些年来,徐州市对全市27万建档立卡的低收入农户,认真组织“回头看”,及时调出已经脱贫的农户,并将低收入农户名单在村全面公示、长期公示。深入细致开展低收入农户帮扶对象、帮扶责任人和帮扶项目“三落实”工作,全面发放帮扶联系卡,做到“一户不漏”核定帮扶对象,“一户一人”明确帮扶责任人,“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确保每一个低收入农户都有人帮、有人带、有具体脱贫措施。
        帮扶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在落实省财政奖补资金的基础上,市县财政切实加大投入,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产业项目、入股农民合作组织,支持地方政府购买用于低收入农户家庭劳动力就业的公益性岗位,支持低收入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和各类社会保障。
        3年多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扶贫专项资金7亿多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34亿元、有30余万低收入农户受益,组建运行的106个扶贫互助社累计发放借款8412万元、有6809户农户受益。
        “挂钩+片区”帮扶
        在省委对丰县、睢宁县组织帮扶单位和帮扶工作队的基础上,徐州市组织了两届市委帮扶工作队,本届共安排了50名市派、289名县派工作队员和94家市级、507家县级后方挂钩单位开展帮扶工作,明确工作队员与原单位工作脱钩,履行帮扶村第一书记职责。
        同时,徐州市还制定落实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工作制度,各县(市)区、铜山区、贾汪区41位县领导包挂45个经济薄弱村。3年多来,省委驻丰县、睢宁县帮扶工作队共投入帮扶资金9000余万元,实施直接帮扶项目120多个;94家市后方单位共投入帮扶资金3000余万元,实施帮扶项目538个。
        在帮扶过程中,徐州市特别重视重点片区的帮扶。组织实施黄墩湖滞洪区和黄河故道沿线扶贫开发,突出抓好片区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黄墩湖滞洪区共排出三大类、103个帮扶项目,计划总投资40.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3亿元,实施帮扶项目67个。黄河故道沿线扶贫开发完成投资6.6亿元、实施帮扶项目106个。
        打赢脱贫奔小康攻坚战
        记者从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推进会上获悉,今年是脱贫奔小康工程的收官之年,全市要确保如期完成这一轮扶贫开发任务,打赢脱贫奔小康攻坚战。
        对于低收入农村来说,今年的扶贫开发将加大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鼓励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发展设施大棚和规模养殖等高效设施农业。目前,休闲观光农业和农村电子商务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出亮点,对这些新型业态将大力扶持,搭建平台、提供载体。同时,围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家庭手工业等,对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劳动力开展分层次、分对象、分阶段培训。扩大公益性岗位,促进农户就地就近就业。
        对于经济薄弱村来说,将对照新“八有”标准,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进行帮扶,确保今年全部达标;对于集中连片地区,今年全市共计划编报黄墩湖滞洪区帮扶项目93个,黄河故道综合帮扶项目29个。
        对于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和监管,在省财政今年安排8975万元启动资金、市财政安排1500万元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各县区财政将按照每年不低于省奖补资金15%的标准安排配套资金。今年全市也将有12亿元扶贫小额贷款的发放任务,市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将拿出100万元,对20个制度完善、程序规范、社会反响较好的扶贫互助社进行以奖代补。
作者: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