跻身七万亿俱乐部,江苏省委书记在中央台聊了点啥?

22.02.2016  15:37

  看起来,普通青年、文艺青年和……吃货青年对江苏的印象还真是不一样,不过,你若是一名对经济感兴趣的青年,江苏会是一个不错的研究对象,先看这三个数字:

   7万亿

  江苏是经济大省,2015年全省GDP突破7万亿元,在全国占比达1/10,举足轻重。

   6年

  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

   88%

  江苏在全国较早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目前建有率达88%,“十二五”期间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数、专利申请量等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了一番。

  但是,在“十三五”的开局年里,跃入GDP“7万亿”俱乐部的经济大省江苏,也面临“爬坡过坎”变身经济强省的考验。这考验怎么破?  

  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新华社瞭望智库和《财经国家周刊》从今天起推出的特别报道《2016观察中国:高层智库对话省部长》的开篇之作。首先邀请到的是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一位是深耕江苏多年的掌舵人,另一位是学养深厚的高层智囊,看这两位高手如何过招儿,又如何为江苏的经济发展支招儿。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不是触屏设备吗?

   王一鸣 :江苏分为苏南、苏中、苏北,发展水平不同。某种意义上是我国东中西地区的缩影,在未来发展转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增速放缓,而江苏作为外贸和制造业大省,在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了哪些积极的成果?  

   罗志军 :其实,去年我们的GDP依然保持8.5%的增速,说明我们已经在进行的转型是卓有成效的。主要有这么几个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突破性进展。江苏的工业经济规模总量已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在这种情况下,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过第二产业,初步形成了“三二一”现代产业结构。这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也在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0%。

  新的发展动能正在孕育形成。江苏的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快速发展,落后产能加速淘汰,节能减排超额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

  过去五年,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协调性进一步加强。苏北人均收入的平均增幅超过了全省和苏南的平均水平,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效明显,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江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总体发展得比较全面,江苏的社会事业,包括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发展水平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与特邀嘉宾王一鸣及中国之声主持人郭静对话现场

   王一鸣 :过去五年,江苏的转型迈出了步伐,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江苏是制造业第一大省,工业体系齐全,一些上游产业如石化、建材等产能过剩的压力都在显现。“十三五”江苏准备怎么做?  

   罗志军 :集中来说,江苏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新增长点支撑作用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风险隐患有所凸显,生态环境质量尚未根本好转。所以,接下来无论是转型升级、协调发展还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要求,我们都任重道远。  

  我们的最终产品影响度不够,品牌度不够,我们江苏有很多是中间体生产的,真正到最终产品能够直接打向到消费者手中的品牌不够,其实附加值最后都是在最终产品上。所以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进一步的提升质量和效益,我们还要在这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正因为这样十三五我们又提了新的目标,就是建设一个我们叫“一中心一基地”的目标,就是我们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这个既符合江苏的省情,因为我们是产业为主,又符合我们创新驱动的要求,特别是符合转型升级对我们的迫切倒逼机制,当然这个和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加战略也是完全相符的,又切合江苏实际的,总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通过不断创新,我们能够在这一轮的发展中间,仍然保持江苏的竞争力。

   王一鸣 :现在提“供给侧改革”,江苏制造业规模很大,江苏怎么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变化不断调适的能力呢?  

   罗志军 :我们想在最近三年里,大规模实行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江苏制造业很突出的问题是,当初乡镇企业都是白手起家,小而全地干起来,装备本身很差。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过程中,将大规模实行装备制造业技术改造,让生产出来的产品竞争力更强、更有针对性、市场化更顺利。我们提出,机械的要提升到数字化,数字化的要到智能化。通过提升装备、注重设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将过剩、过时产能变得紧俏,引领消费市场。

  在供给侧改革中,我们不搞“一刀切”。比如房地产去库存,去年以来,我省房地产市场既面临高库存压力,又存在局部地区过快上涨的隐患,需要坚持分类指导,化解风险。此外,在补短板,保持有效投资力度、扩大有效供给方面,我们坚持主要由企业家和各类投资者在市场中摸索、把握、选择,政府重点是通过科学规划、政策扶持、环境营造等加强对企业的引导,防止形成新的产能过剩。

   王一鸣 :眼下生态环境问题广受关注,老百姓在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放心的食物等方面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江苏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有哪些规划?

   罗志军 :在环境治理方面,我们将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严控增量和减少存量两手齐抓。其中,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是重中之重,我们将聚焦存量污染防控,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特别是对一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并转。

   王一鸣 :江苏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是也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江苏农业如何既保持可持续发展,又能提高竞争力?

   罗志军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还是靠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们将按照中央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资金和政策的重点用在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农产品质量、效益上。现在,市场需求和消费者选择多元化,顺应这一趋势,我们将加快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努力走出一条高产高效的发展路径。同时,我们将“互联网+现代农业”作为重要举措,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订单直销、连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接好。

   王一鸣 :如果说江苏经济转型可以作为全国的样板,那么在未来发展中的核心动力是什么呢?如何解决科研和产业化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罗志军 :我们最大的动力和绝招是什么?我认为是创新。江苏自然资源匮乏,但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在校大学生人数居全国第一,还有很多大学、科研院所、国家级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尽管目前科技成果转化不及预期,不过经过深入分析、交流和多次调研,我们认为,关键问题是尚未形成产学研融为一体的创新体制机制,而破解点就是打破行政壁垒。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动企业研发机构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并充分发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简称“产研院”)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就是将条条框框都去掉。地址在江苏的大学、科研院所或企业,不论隶属关系如何,只要有条件做项目或进入某个行业,我们都支持;达到一定水平,我们可以给项目投资,使之成为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江苏之行的点滴印象

  王一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新华社瞭望智库邀我到江苏与罗志军书记对话,给了我近距离观察江苏经济变化的机会。  

  江苏在我国经济版图中可谓举足轻重,2015年全省GDP突破7万亿元,占全国1/10。江苏在过去几年转型中有哪些进展,今后还要从哪方面着力,是我最关心的话题。  

  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有两种类型的转型,一类是正在推进的北方资源省区的转型,另一类是起步较早的南方外向型经济省份的转型。

  江苏属于后者,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多、规模大。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我国外贸增速大幅回落,对外向型经济省份冲击较大。但过去五年,江苏经济保持较快增速,经济总量从4万亿跃升到7万亿,人均GDP超过8.7万元,这表明转型已取得初步成效。  

  走向未来,转型任务仍然艰巨。江苏是我国制造业大省,当下面临产能过剩的巨大压力,如何从过去的“铺摊子”转向“上台阶”,提升产业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江苏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在创新上发力。江苏正在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同时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平台建设已经展开。  

  创新需要政府推动,但可能更重要是激发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活力。转型呼唤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而最重要的是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生态环境。有了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潜力就会持续迸发,进而转化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江苏转型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关口。期待江苏能在新一轮转型中取得突破,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领头雁作用。

原标题:

编辑: 金勇、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