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家:七夕不是传统情人节 而是“古代妇女节”
中国江苏网8月20日讯(记者 赵苡初)今天,是传统的七夕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各大社交朋友圈炸开了锅,这边是小夫妇、小情侣晒幸福的,那边又是单身狗们的各种吐槽调侃。很多人以为今天是东方传统情人节,认为作为中国人的我们要复兴传统过自己的情人节,然而,民俗专家却要很认真地告诉你:“七夕,从来就不是情人节!而是古代的女儿节。”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民俗学博士后孔庆茂介绍,农历七月初七是传统的七夕,民间传说这一天,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在古代,七夕被称为乞巧节或女儿节,却从来没被当成情人节来过。
乞巧节的来源和织女很有关系,古时候的女子们出嫁前都要学做女红,女红被古人视为女子至关重要的“业务”,女红出众的女子经常被媒婆赞许,而成为婚姻市场上极有竞争力的女神。在今天这个“看脸”的时代,不少妹子通过各种手段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而旧时女子为了让自己拥有一手卓越超群的针线活功夫,除了勤加苦练外,还会在每天的农历七月初七拜祭掌管纺织的神仙——织女,因为是向织女乞求一双飞针走线的巧手,故称乞巧。乞巧方式多种多样,有穿针乞巧、投针验巧等古代习俗。
历史记载,穿针乞巧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即于这一天,汉代少女在特定的阁楼之上穿针引线,向织女乞巧。
随着历史的发展,穿针乞巧演变为投针,盛行于明清两代。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这一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直到现在,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能说出她母辈乃至祖母辈玩过这样类似游戏的乞巧风俗。投针用的水需要提前在太阳下暴晒,晒出水皮后,在七夕这一天,一群少女围着这盆水投入绣花针,针如果浮在水面,并呈现特殊的水影。这个少女就被称为巧妇。
孔庆茂介绍,古代女子足不出户,和外界沟通较少。每年只有特定的节日可以与闺蜜们聚会,在七夕这一天,女子们就会约上亲朋邻里的妹子。在院子中搭好供台,联合拜织女。拜织女时,每一位可以许上一个愿望,拜完后,大家可以聚在一起吃瓜子、聊天。半夜才散去各自回家。七夕节在古人眼里,就是妹子的放风日,好比今天的“妇女节”。
相传,七夕节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日,代表着忠贞不移的爱情。古代诗词中多有描述,汉代有一首著名的诗歌中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达了织女对牛郎的思念之情。而宋代的李清照、秦观等也用诗词记载了七夕,其中,秦观《鹊桥仙》的“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由于感情细腻的文人对于七夕有了爱情上的感悟,加上牛郎织女的爱情感动世人,慢慢地,七夕在现代人眼里变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而古人认为的情人节并非是七夕,而是元宵节,那一天青年男女可一同赏灯相约,平时不出闺门的美女们纷纷穿上华服,手持花灯走上街头,令男子们一饱眼福。
对于中国情人节的说法,有民俗学者相继痛批是商业炒作,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中称,传统上,除了牛郎织女故事,七夕最重要的是乞巧。他说:“乞巧是女孩子向上天乞求智慧灵巧。所以七夕是真正的女儿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白头偕老"的情感,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这是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两种感情。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如今,人们约定俗成将七夕节认为是情人节,而忘却了这个节日的传统意义。记者在街头随机调查,10个年轻人里面,只有一位历史专业的学生知道七夕节的来历。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