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一带一路】在肯尼亚,江苏人没觉得是"外来户"

26.05.2016  07:37

  江苏饭店、孔子学院、建筑工地……一批批江苏人走进东部非洲

南农大教授王大平指导来南农交流的肯尼亚学生画中国画。朱海蕾摄

  600多年前,郑和乘坐南京制造的宝船,浩浩荡荡从太仓出发。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四次造访肯尼亚。肯尼亚人赠送的长颈鹿,被郑和当成瑞兽“麒麟”带回中国,引起朝野轰动。如今,每年有4万多人次中国游客去肯尼亚旅游,越来越多的江苏人来往于江苏和肯尼亚之间,开饭店、建工厂、做生意、传播文化……江苏和肯尼亚的缘分历久弥新。

  内罗毕有一个江苏人的“据点

  “一转眼,今年已经是到这儿的第28个年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中兴建设肯尼亚公司总经理徐剑生是泰兴人,28年前,22岁的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希望出去闯一闯,揽下了公司在肯尼亚的建设项目,远渡重洋。当时,到过非洲的中国人特别少,在非洲的江苏人就更少了。

  那一年是1988年。

  而当2004年高丽丽去内罗毕接手江苏饭店的时候,肯尼亚的首都已经有了一些江苏人了。“内罗毕的江苏同胞越来越多。”高丽丽说,刚来内罗毕那会儿,当地中国人屈指可数,很快就几乎都认识了,但这几年她看到越来越多的陌生中国面孔。

  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远离家乡的江苏人常去一个共同的“据点”——江苏饭店,这儿有地道的淮扬菜,熟悉的家乡口音。很多江苏游子说,身处饭店,仿佛一下子回到江苏了。

  江苏饭店位于内罗毕westlands商圈,1992年开门营业,当时由中江公司投资经营。2004年10月份,饭店想要转手。年底,高丽丽踏上了飞赴肯尼亚的航班,抱着“闯一闯”“试一试”想法的她,没有想到如今会决定长期生活在这个非洲国度。

  “我们的厨师都是从江苏带过来的,淮扬菜口味保证正宗!”高丽丽说,一次有位肯尼亚客人对松鼠桂鱼特别好奇,非要到厨房一探究竟,当他看到厨师对桂鱼进行改刀时精湛的刀工,一脸惊讶,瞪大了眼睛喊“Chinese kongfu”。江苏饭店成为在内罗毕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但最忠实的客人,还是来自江苏的老乡。

  高丽丽说,在内罗毕的江苏人,多数从事建筑行业。好几家江苏建筑公司的人都是常客,像江苏国际、泰兴公司还有长城公司等,公司员工常来小聚,公司集体聚餐也常在饭店里办。“有些人已经调离内罗毕了,难得回来也会到我们饭店找找原来的味道,前几天刚有一个中国海外集团的老总来出差,就特意来吃了顿饭。

  现在又有了“一带一路”的战略,她相信会有更多国人来到肯尼亚,促进当地发展的同时,也会给江苏饭店带来更多客源。“我要把饭店经营好,守好咱江苏人在肯尼亚的‘据点’,让淮扬菜飘香在非洲大地。

  “我被肯尼亚人的热情淳朴感动

  徐剑生回忆说,扎根肯尼亚,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打开公司在当地的市场。“肯尼亚人更倾向于选择在当地有经验的公司承接工程,当时我们初来乍到,只能靠多跑多交流。”徐剑生说,他几乎拜访了肯尼亚所有的建筑师,说服他们把中兴建设肯尼亚有限公司输入投标承包商资料库,让公司有最起码的投标机会。也正是如此,徐剑生跟很多当地人有了深入交流,结交了许多肯尼亚朋友。谈起肯尼亚人,徐剑生多次用到了“热情”“直率”这些词语。“当时我就是一个外国的小包工头,但他们愿意相信我,让我参加招投标。

  “肯尼亚人很勤劳,肯吃苦,也很感激我们。”徐剑生说,不少工人经常会表达出感激之情,他们觉得中国人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给他们带去了工作岗位、还有许多方面的援助。“我们在内罗毕买东西或者吃饭,当地人对我们都会比对其他人更热情些。”所有这些,都让徐剑生“深深地爱上了那片土地”。

  回顾在肯尼亚这么多年的工作生活,徐剑生用了“感动”二字。“我被肯尼亚人民的热情淳朴感动,我被身边江苏同事的坚韧开创感动。”徐剑生说,身在异国他乡,他始终怀着一颗真诚的心,与肯尼亚人打交道、交朋友、谋发展。

  他们都是“民间大使

  李远是南京农业大学的老师,2013年起南农大对口建设的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挂牌,李远远赴非洲,担任中方院长。与大多数主要开设中国语言文化课程的孔子学院不同,肯尼亚埃格顿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农业特色孔子学院。

  学院已经为肯尼亚和东非其他国家举办温室作物栽培技术、温室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等农业技术培训班15期,培训农业技术人员580余人,为提高肯尼亚和东非其他国家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刘高琼教授是在埃格顿大学最资深的农学教授,1997年就去了肯尼亚。刘老师还经常被当地农民请去诊断庄稼病虫害,他在肯尼亚的农业界有着崇高的地位,提起他,很多人都会竖大拇指。茶园里的茶树不精神了,花卉园里的玫瑰花生病了,农场的庄稼生虫了……经常有人慕名前来找中国刘老师帮忙。而经验丰富的刘老师去看过之后,多半马上就找到病根,按照刘老师说的方法去对症下药,很快就药到病除。

  今年新年第一天,埃大孔子学院的黄海老师驱车100多公里去看望果园种植户Amos,还顺便送给他急需的修剪工具。Amos带黄海老师去看果园里“中国技术”高接的桃、梨优良品种。以前肯尼亚果农扦插育苗,梨、李、桃等果树成活率不足1%,而在黄海老师指导下用嫁接育苗技术,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

  “听说是中国来的客人,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也亲自出来迎接。”黄海老师说,肯尼亚村民们对他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令他非常感动。

  教学、培训、技术推广之外,孔子学院的老师们与当地人广泛交流,充当着“民间大使”的角色。当地的一位驾校教练跟李远成了很好的朋友。按照当地的风俗,结婚有一个非常隆重的“会亲”仪式,双方的亲戚和最好的朋友会出场。这位驾校教练试探性地邀请李远参加他女儿结婚的“会亲”仪式。那一天,李远和孔子学院的几位老师一起出场,这位驾校教练欣喜若狂,来了中国贵客,在当地人看来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

  “在肯尼亚,我们没有外来户的感觉。”李远说:“一方面我们中华的文化通过孔子学院传播到了当地;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双向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沟通,才能更友好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