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发现一“明代乌龟”系明代石刻文物 文物部门已回收
下关土场发现的明代赑屃。
龙虎网讯 “我在下关一个渣土场里发现一个石头刻的大乌龟!”日前,读者王先生致电金陵晚报。他怀疑,这个“大乌龟”是古代的文物,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及时回收。记者昨天了解到,南京市博物馆已经将这件石头大乌龟及时回收。
金陵晚报记者 于峰
渣土场惊现“乌龟”
王先生是文物爱好者,只要有空都会去渣土场碰碰运气,淘淘宝。“渣土场里从各个施工工地运来的渣土,里面会夹杂着一些古代的瓷片、砖瓦,甚至还有人发现过墓志、古碑。”日前,王先生再次到下关二板桥的一个渣土场“碰运气”,刚走进去,他就被一个石头刻的“大乌龟”惊呆了。
这只“大乌龟”长1米多,头部已经缺失,背上有精美的花纹,四只脚也雕刻出来,呈蜷伏状。背上还有一个方形槽子。“这应该是驮碑的乌龟,槽子就是放石碑的!”
王先生认为,这“乌龟”是一个古代石刻文物,有文物价值,应由文物部门回收,“说不定还是皇家旧物呢!”
“乌龟”原来是龙的儿子
专家告诉记者,这种大乌龟,学名叫做龟趺或者赑屃(读音为“必细”),的确是驮碑的。中国古人相信,赑屃是龙所生的九个儿子之一,赑屃好文,还好负重,因此大型石碑的底座,往往被雕刻成“赑屃”形象。百姓看到赑屃背着古碑,形象地称为“乌龟驮石碑”。
古人还给赑屃创作了一个有趣的传说:“赑屃在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后来,大禹治水,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通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水患被治理了,大禹担心赑屃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赑屃治水的功绩,叫赑屃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由于赑屃的知名度高,“赑”、“屃”这两个生僻的汉字也被很多人认识了,并能正确地读出。
系明代文物已经回收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丰富的历代石刻文物中,“乌龟驮碑”较为常见。它们出现在历代名人的墓葬前、古代寺庙和官署衙门的门口。据专家统计,南京地区的赑屃大概有三十座左右,其中有不少已经被列为级别不同的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了解到,目前南京最早的赑屃来自于栖霞和江宁两个区的南朝陵墓石刻。明清赑屃的数量更多,如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下关天妃宫碑、鼓楼康熙圣谕碑、朝天宫“奉敕重建朝天宫碑”都有“驮碑石龟”。
王先生将这个发现通报给了文物部门,南京市博物馆的相关人士现场查看后,确认“大乌龟”是一件明代赑屃,虽然头部缺失,但还是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日前,市博物馆组织人手将这件赑屃征集,运送到馆内进行妥善收藏。至于这件赑屃的身世,它是怎么“流落”到渣土场,最初又是属于寺庙还是古墓,尚需进一步研究。
来源: 金陵晚报 编辑:刘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