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扶贫记
9月初的一心村,天已渐凉。夜幕初降,村部旁却热闹异常。修葺一新的市民广场上,播放着欢快的音乐;宽敞整洁的水泥场上,村民跳起了欢快的广场舞,引来很多村民驻足观看。
“冯队,您也过来一起跳嘛!”有村民大声喊。被称作“冯队”的人叫冯苏祥,是2014—2015年度省委淮安区帮扶工作队的副队长,也是省经信委挂钩帮扶淮安区苏嘴镇一心村的扶贫干部。去年2月17日,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冯苏祥和帮扶工作队的“扶友”们进驻淮安区,承担起推动精准扶贫的任务。短短一年多时间里,他和村民们打成一片,不仅成为贴心的“近邻”,而且成为解难的“恩人”。过去连个像样村口都没有的一心村,如今村头竖着一块大石,上面有四个大字:“焕然一新”。这也是一心村3200多位村民共同的心声。
2012年,我省启动实施新一轮脱贫奔小康工程,提出用4年时间全面完成4000元以下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重点片区面貌实现较大改变。今年是我省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的收官之年。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省委派出了帮扶工作队,奔赴苏北1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在这些扶贫队员中,涌现出了许多平凡但却感人的事迹。
“哑巴老杨”的新生活
当记者与冯苏祥一行走进一心村时,一位村民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他远远地站在河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记者一行,似是有着无尽的牵挂。记者好奇地看向他时,他却又腼腆地低下头去。一旁的村委会主任姜建成笑道:“冯队,哑巴又来看你了!”
“哑巴”名叫杨文军,平时靠打零工勉强度日,由于身有残疾,收入没有保障,他家的房子是全村最破的。冯苏祥得知村里有两户公认最贫困的人家,且均是因残致贫,便亲自设计了建房图纸,并筹集11万元资金,帮助两家人新建住房,添置基本生活设施。冯苏祥还联系村委会,将勤劳肯干的杨文军聘为卫生保洁员,每月工资1000元,彻底解决了他的生计问题。
杨文军只是精准扶贫大数据库中的一员。一心村是江苏省委确定的重点扶贫村,全村人均年收入4000元以下需帮扶的建档立卡户63户,共219人。帮扶队员们深入该村所有贫困户调查摸底,拿出针对性的举措帮助贫困户,确保该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达15万元和低收入人口年收入达4000元以上的目标。
村里人的“没想到”
在村里采访时,记者看到家家户户的屋顶上都安装了太阳能面板。“真没想到,自从装了太阳能电板,自己家里就能发电了,我们平时电费都省下来了!”65岁的村民徐万银喜笑颜开。
2014年,在冯苏祥和队友们的争取下,一心村获得淮安市唯一的光伏太阳能集中发电项目。然而,村民们,甚至连村干部对此都持怀疑态度。冯苏祥暗暗在心底憋足了一股劲儿,要把这项工作做好。
“没想到,不到一年我们村就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村党支部书记于洪军告诉记者,刚开始安装光伏板时,担心村民们不配合,冯苏祥和他商量,在村里进行了充分的宣传发动,给率先安装的村民掌声和荣誉。由于前期工作到位,仅仅用了不到3个月时间,1800块太阳能面板就在一心村96户农家的屋顶上“安家落户”。当年12月28日,该光伏太阳能项目顺利实现发电并网。据测算,每年发电量在60万度左右,按照国家补助电价,一年可增加集体收入70万元。
过去,一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有3万余元。冯苏祥发挥省经信委服务企业的职能优势,积极联系企业投资30万元建房设厂,在这里打工的留守妇女每月工资收入可达3000元。
精准扶贫扶出“美丽一心”
今年5月底,一心村实施了“美丽乡村”项目,新建滨水游园、村部广场,村里人都感叹,现在的生活和城里人没什么区别。
建设“美丽乡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将扶贫资金精准“滴灌”到最需要的地方,在工作队分管财务的冯苏祥没有像以前一样,将资金打到区财政,而是设立了工作队的账户,同时建章立制,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美丽一心”工程正式开工后,冯苏祥和省经信委另一名帮扶队员张凯一起,每天早上6点就到工地。由于铺路、绿化、改建学校等工程同时施工,俩人经常顾不上吃饭,一个多月没回家。
走进刚刚改造好的一心村小学,记者看到,这里有漂亮的塑胶跑道、各种活动器材,还有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校长贾益专告诉记者,一心村小学原本破旧不堪,路也没有修好,遇到下雨天,村民们只能满身水一腿泥,背着孩子上学。冯苏祥多次跑到学校了解情况,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改造,联合各方力量,共投入50余万元,使这里变成了一所现代化的新型农村小学。
曾是一名军人的冯苏祥,1998年就当选为全国第九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被全军树为带兵爱兵优秀干部,荣立集体一等功一次、个人一等功一次。在他身上,记者看到了一个军人、一名经信人严谨、求实、创新、担当的精神。
江苏经济报记者蔡 逸 通讯员周梦实陈忠岳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