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券”,助力小微企业信息化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所在、实践所需、民心所向。去年,江苏率先借鉴服务券制度这一发达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探索开展了小微企业信息化券试点工作。
服务券,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是如何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提升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
试点探路,影响深度超预期
南京的有关试点工作2015年7月24日拉开帷幕,惠及众多小微企业。南京好世通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小微企业,以前一直通过人工记账的方式记录进出货以及生产信息。去年,他们只掏了一万余元,就用上了价值两万多元的“用友快捷通”信息软件。“真是太方便了,所有进、销、存信息全部信息化处理,不仅不容易出错,还大大提高了效率。”企业负责人汪开好说,真的很感谢经信委发放的一万元“信息化服务券”,帮助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也走向了“现代化”新时代。
像“好世通”这样享受服务券红利的企业在南京越来越多。据了解,该市在省财政拿出500万元补贴的基础上,把“信息化服务券”总额度放大为1000万元,给1000家企业免费发放每家一万元的“信息化服务券”。为保证好政策产生好效果,南京市经信委还想了不少法子:以先到先得的方式确定受惠方;对供货方集中招标,选出10家企业,提供标准化的软件产品,以优惠价格提供给小微企业选择,受到了企业好评。
2015年11月,省经信委在昆山召开江苏(昆山)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券试点工作布置会,正式启动昆山市试点工作。昆山市发放服务券面额分别为0.5万元、1万元、2万元、5万元和10万元,小微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申请服务券,每家企业申领1张。昆山经信委在全省范围内遴选了18家信息化服务商,可提供OA办公系统、ERP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工业设计、智能制造、移动电子商务等产品和服务,满足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需求。在这次会上,昆山市经信委与18家服务商签订了合作协议。
一张“券”,成了小微企业信息化的“服务器”。此次试点活动,影响深度超过预期。据统计,活动共惠及1769家小微企业,其中初创企业占1/4以上,为企业节约信息化成本3935万元,企业对服务商的满意率达95.9%。
不要小看一张服务券,从纸上落到信息化服务实际中,还有许多精心筹划的细节。
试点活动中,省经信委主要负责总体方案的审定、信息化券的兑换和绩效监管。地方负责信息化券的印制、发放、登记、申报等具体工作。省市共同确定一批有信用、服务好、适合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服务平台。试点工作把省市有机联系在一起,开拓了上下协同联动、共同推进重点工作的新模式。
“选好服务商和适用产品,是用好服务券的核心环节。”省经信委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处负责人介绍,推广过程中,综合考虑服务商信誉、产品实用性及价格优惠力度等因素,经公开征集、现场答辩、专家评审、法定公示等环节,确定了19家信息化服务商119款产品。服务商选定工作环节还专门邀请纪检部门全程参与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制定的“服务项目清单”,产品包括小型ERP应用、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制造、移动商务等,基本能满足小微企业的应用需求。
开发“中小企业信息化券管理平台”,应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化券的发放、使用、绩效评价等进行全程监控,堪称下好这盘“棋”的另一高招——实行实名制登记发放;产品交付使用后,企业须进入平台系统对服务商的服务进行评价;服务商凭服务合同、服务评价回执、企业支付凭证等,申请兑换补助;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服务商提交的兑现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和绩效评价,作为兑现财政补助的依据。
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出一点、服务商让一点”的思路,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服务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不设门槛,简化了项目申报流程和周期,资金安排依据更加客观公正。据统计,1000万元财政资金,带动信息化投入达4261万元,带动地方政府投入500万元,真正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放大比达1:5,实现了“券”的最大价值。
降信息化成本,让小微企业轻装上路
推广信息化券制度,适应了小微企业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内在需求,解决了小微企业的信息化成本投入的瓶颈。目前,我省中小企业有效应用ERP的比例不足10%,生产装备数字化率不到30%,迫切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化服务,来提升信息化水平。
目前,南京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全市累计建有各类小企业服务平台82家。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一语道破地评价:积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券试点,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推动小微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降低初创期小微企业信息化成本。
实践证明,信息化券制度,能够降低小微企业信息化成本,激发企业信息化内生动力,这对提升江苏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一项十分有效的工作抓手。今年,常州、无锡还将推广试点。
“推广信息化券制度,体现了普惠式、引领式的改革方向,缩短了政府支持政策的传递距离,扩大了小微企业受益面,不仅助力小微企业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竞争力,又可助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壮大,对于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做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主干,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说。
编辑: 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