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终点站的“中国风”
专家详解欧洲王室的瓷器情缘
从17世纪起,欧洲王室曾流行过长达200余年的中国文化热。沪上鉴赏家程庸游历欧洲17年,27日他在南京作了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欧洲皇室收藏”为主题的讲座,告诉人们作为“一带一路”终点的西欧,皇室曾多么珍爱中国的瓷器和中国文化。
程庸告诉记者,“一带一路”的贸易中,瓷器、茶叶和丝绸是千年畅销不衰的商品,在西亚和好望角都留下大量遗迹,欧洲皇室珍藏的大量瓷器,成为丝路历史的见证。
中国瓷器在西欧一直是地位、财富和品味的象征。在法国,路易十四为情妇蒙特斯潘修建了特里亚农瓷宫(即中国宫),内部模仿中国青花瓷以白地蓝花装饰,外部模仿中国亭子,每层檐翼悬挂响铃,周边还借鉴中国园林,设计了岩洞、假山、拱桥、曲溪。奥地利皇宫内的中国瓷器厅选用青花瓷风格装饰四壁,墙上213幅图画皆为中国风俗题材,作者甚至包括茜茜公主的丈夫,当时的皇帝弗郎茨·斯蒂芬一世。在英国,有一件嘉庆时期专门为国王乔治四世定制的青花加彩宝塔,高达2.8米,塔身运用绘画、镂空雕、人物圆雕、镶嵌金饰品等多种工艺,富丽堂皇。就连大文豪雨果,也为妻子特制“中国诗屋”,客厅墙上满满当当地挂满中国瓷器。
中国瓷器输入,也启蒙了欧洲陶瓷业。程庸查阅文献后发现,早在16世纪,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就仿制出了青花瓷,但原料是沙子、玻璃和黏土等,无法形成坚硬透明的釉彩瓷。而特里亚农瓷宫因为使用自制的低温软陶,不久就开裂漏水,路易十四甚至派传教士殷弘绪“卧底”景德镇偷艺,终于烧出了硬质陶。此后,德国麦森窑、法国塞夫勒窑、荷兰代尔夫特窑、英国斯塔福德郡的韦奇伍德窑、伍斯特窑等先后完善了自己的陶瓷工艺,到19世纪早期,欧洲瓷器已经可以与中国瓷器进行市场竞争。程庸说,今天我们回首陶瓷业的“东学西渐”,并不是要唤起“我祖上曾经阔过”的得意,而是要厘清历史,将之化为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宝贵资源,续接新的丝路文化之旅。本报记者王宏伟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