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苏州模式”
以“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美丽苏州”为主题的“网络媒体看苏州”活动近日在苏州启动。20余家中央及江苏主流媒体记者深入苏州高新区、工业园区、太仓区、吴江区等地探索“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苏州模式”。
科技创新助力苏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14年,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达到551亿美元,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17.7%,占全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量的47.5%。”苏州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志明给出的一组数据不难看出,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据他介绍,截止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苏州投资设立的实际运营企业约为1600余家,实际使用外资约111亿美元,约占总额的10%;截至目前,苏州企业已在“一带一路”沿线35个国家共投资了254个境外企业,中方协议投资额26.3亿美元,占比分别达22.7%和29.0%。
苏州快速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创业类人才。“我市共有187位高层次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创业类人才达107人,占全国总数的14%、全省总数的48%,位列全国大中型城市首位。”苏州科技局副局长潘华露告诉记者,中科院两个研究所落户苏州,对科技创新力的提升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大量创业类人才的引进也为苏州营造了良好科技创新环境。据悉,从2010年起,苏州便推出实施“姑苏高技能人才计划”,目前已评选出163名高技能突出人才,1193名高技能重点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资助培养产业急需的青年高技能人才5425名,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今年,苏州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机制、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引进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加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贯彻意见。一揽子政策“护航”,为“创客”们打造了“绿色通道”。
太仓港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新格局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苏州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近年来充分发挥滨江沿沪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港口优势,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记者在调研采访中发现,太仓港不少优质企业主打海洋工程“装备牌”,他们的一些客户遍布在“一带一路”的主要港口,为沿线不发达国家提供“打包式”港口建设方案及设备,完成了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创新转型。太仓港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局丰华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太仓港在对外贸易合作上还主打“航线牌”。太仓港延伸出去可以到“一带一路”上不少主要港口,以航线为基础的一些经贸合作都在太仓进行,比如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华东地区钢材、木材、煤炭大宗物资交易中心等。
“太仓港作为江海中转枢纽基地,将更好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和苏南开放性经济发展,在新的丝绸之路上发挥作用。”据太仓港口管委会副主任胡鸿介绍,在太仓港区,今年上半年完成的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09523万美元。2013年,港口物流完成吞吐量1.3亿吨、327万标箱,已成为长江集装箱运输第一大港,重新定位了郑和下西洋起锚地的意义。据介绍,接下来太仓港将加快加密集装箱航线开辟,推进开辟东南亚直航航线,在3-5年内,逐步打开并形成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互联互通的新格局,建成内贸转运枢纽、近洋直达集散中心和远洋中转基地。
编辑: 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