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一号文件”,描绘江苏各地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交汇点讯“高起点开局、高标准起步,准确把握新时代江苏的新方位新坐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在年初召开的全省两会上,省委省政府明确江苏发展新目标。
面对新使命,江苏各地如何破题?各地陆续出台2018年首份文件,记者发现,在地方全局工作中具有“风向标”意义的“一号文件”,尽管焦点不尽相同,但都围绕高质量发展,汇聚成江苏大地你追我赶、奔涌向前的动人乐章。
争抢要素资源,打造创新“第一动能”
高层次人才首套房不限购,公积金贷款额度还可放宽至120万元;高校毕业生领租房补贴的时间由2年延长至3年;实施青年大学生“宁聚计划”,每年吸纳就业创业20万人以上,5年内建设人才安居房1000万平方米……南京市政府2018年“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安居工作的实施意见》甫一发布,立马引起广泛关注,有媒体惊呼:南京在“抢人”!
不止“抢人”,所有优质要素资源南京都在“抢”。紧随“一号文件”,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开办股权投资企业最高奖励1500万元,房补最高3000万元;40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可先落户后就业;对顶尖人才领衔的团队资助额度不封顶……
“南京已到了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创新抓得不实更不行的‘关口’。”尽管2017年以过万亿的经济体量跑出了8%的较快增速,但在南京决策层看来,经济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高新企业数量不足苏州的一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低于深圳。新年伊始,南京就在全市吹响创新“集结号”:到2020年,创新核心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到2025年,成为全球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经济总量全国第二,工业规模稳居第一,“江苏号”经济动车平稳快速运行的同时,驱动力量正在转变:去年减少煤炭消费量1000万吨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今后5年,江苏主要创新指标要达到创新型国家中等以上水平。
紧盯这个目标,各节“车厢”都在迅猛发力——
全省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苏州,正奋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在该市刚刚刷新的引才政策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引进顶尖人才的最高补贴已被提至每年2000万元。与此同时,苏州以实体经济为主阵地,以企业为主体,持续发力高端创新要素供给。启动建设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等25个单体投资超5000万元的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规划到2020年建成130家符合区域产业需求的新型研发机构。
江苏发展的“潜力股”南通,正全力建设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已推出“100亿扶持基金、100万平方米人才公寓”的“两个一百”激励政策,全力打造“江海英才计划”升级工程、“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外国专家“1111”引智工程等重点人才工程,真正使各类人才能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为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释放更多活力和动能。
加快城市转型,提升脉动能级
实施城建重点工程170项,总投资2820亿元!
随着徐州市政府“一号文件”《2018年度城建重点工程计划》发布,一场新的中心城市建设淮海战役在徐州打响。
徐州城市建设的指向是成为整个淮海经济区的“CBD”。徐州市市长周铁根说,“徐州将集中力量建设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教文化‘四个中心’,全面提高城市首位度。”
“即使是春节期间,中央创新区建设也没有休假。”站在通沪高架上,眺望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建设一天一个样,南通中创区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倪勇兵心潮澎拜。
汇聚科创、文创、医学、会展等“四大中心”功能的中央创新区,不仅是南通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创新之都”的破题之作,更是建设上海“北大门”的“钥匙工程”——打造沪通创新资源合作承载区,是其主要功能之一。目前,南通正抓紧落实省政府批复的《关于建设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总体方案》,“建设上海‘北大门’,不仅要注重修炼城市现代化气质,更要在更高层面上聚力对接上海创新资源,提升发展能级水平,实现借力发展、借势提升。”在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看来,建设上海“北大门”,首当其冲要抓住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卓越全球城市机遇,搭乘上海创新“便车”“快车”,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等“一中心三城市”,从而使“北大门”外在形象上与上海呼应、内在水平上向上海看齐、发展动能上与上海匹配,真正实现“江海明珠”与“东方明珠”交相辉映。
环视全省,记者发现,各地的城市建设正从基础配套向功能升级快速转型,几乎每个城市都在打造至少一个新的核心功能区。在盐城,南海未来城核心区建设快马加鞭,全面接轨上海、加快向长三角大型城市和江苏沿海中心城市迈进。
提高民生“温度”,共享发展红利
解读各市“一号文件”,不少城市不约而同用“一号文件”将为民办实事项目分解细化,下发各责任单位落实,字里行间吹来的一股民生“暖风”让人倍感暖心。
10511.8亿元!无锡跻身“万亿元俱乐部”,2017年发展成绩令人振奋:增速5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更高平台上发展的同时,该市以“一号文件”形式提高民生“温度”,宣布今年实现全市低保家庭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阳光扶贫”覆盖2万余户、3万余人,并为市区特定困难对象设立医疗救助责任保险,覆盖5万余人次重大病患者。
盐城的民生实事清单上,解决5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新开工建设3500套棚改安置住房等“大事”被列入,农贸市场建设、街头绿化提升等“小事”也被列入。要完成这些事,盐城总共需要投入160亿元,比上一年增加了60多亿元。
泰州市政府“一号文件”捧出的,则是一份“绿色福利”。《泰州市生态河湖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明确,到2020年,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重点河湖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82%以上。
高质量发展,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享有高品质的生活。打开各地的民生账本,记者发现,切给民生的蛋糕越来越大、品质越来越高。常州去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首次突破80%;南通今年力争民生支出至少增加8亿元;扬州今年“三公”经费和市级机关运行经费预算分别压缩6.8%、12.3%,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放大到全省,财政支出效益将不断提升,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省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超过80%。
交汇点记者 徐超 陈明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