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用”字行大道

16.01.2017  21:04

——南通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近日,南通大学印发《南通大学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意见》,与今年9月国家颁发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形成积极策应。一所地方高校,何以有如此开阔的办学视野?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南通大学如何频频“出招”并取得丰硕成果?日前,记者赴南通大学一探究竟。
  为地方政府谋“可用”之策
  成长春是南通大学党委书记,也是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说起自己的“双重身份”,成长春笑称自己最近成了“红人”,原因就是今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后,作为持续关注沿海沿江开发战略的学者,他第一时间发声,通过主流媒体向社会大众解读政策、传递声音。“先是《经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刊发了对我的专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舞好长江经济带这条‘巨龙’》《独家解读‘长江经济带’:江苏瞄准两个世界级目标来发展》,接着《光明日报》智库版头条又登载了我们的决策咨询文章《长江经济带建设:须加紧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成长春告诉记者,此后,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站陆续转载相关文章,如此迅速、持续、集中报道,既对政策落地形成了引领和规模效应,也进一步向社会展示了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的综合实力。
  踏准国家政策发布的“节拍”,让成长春及其团队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其实在这背后,他们付出了很多努力。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当时国务院刚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不久。为策应国家发展战略,该校整合全校人文社科类学科资源,在研究院框架下设立了长江经济带产业与城市发展研究所、长江经济带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等4个校级研究所,同时,还在《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设立了“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专栏,围绕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决策咨询研究。自2014年至今,该院先后发布高质量研究成果近30篇(项),其中《推进江苏对接“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几点建议》与《关于推进南京江北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获省领导批示,并被列入省委中心组学习参考文选。
  “办智库不是关起门来想点子。”成长春告诉记者,为此,2015年3月和今年4月,研究院先后举办了以“长江经济带跨区域合作”和“共建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群”为主题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邀请洪银兴、陈文玲等“重量级”专家为长江经济带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不仅如此,该院还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两个国家级智库建立合作关系,与江苏、湖北、重庆、四川等沿江地区的社科院合作,打造智库联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之间形成优势互补、协作互动的发展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为支柱企业送“急用”之技
  走进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高强研究员的办公室,记者看到,高强身边围着四五个人正讨论着什么。细问后得知,坐在高强周围的不是同事,也不是学生,而是两家企业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作为技术纺织品、新型炭材料和纺织复合材料等领域的专家,近年来,高强已将这种情形视为“常态”。原因就在于,高强及其团队总是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一个很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几年前,高强团队与南通东帝纺织品有限公司联合,共同就“原液着色纤维面料仿真设计与集成加工技术”进行研发,既解决了染色过程中废气、废水污染等问题,提升了面料质地,同时还将企业的经营利润由5%提高到10-15%。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南通大学,像高强团队这样主动将科研成果对接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科研团队有很多。比如,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成军先后编制国家级、省级建设工程施工工法50多项,主编(参编)国家(或行业)标准、江苏省地方标准12部。在掌握行业话语权的同时,成军还牵头成立了专门服务建筑企业的科技服务博士团队,帮助企业析疑解难。电气工程学院院长堵俊教授扎根企业,先后为南通烟滤嘴公司、航海机械、桑夏太阳能等企业的46个项目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建立了深层次的长期合作关系,既提高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转移和转化成效,又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成绩的取得,既离不开团队领衔人及其成员的辛勤付出,同时,与我校在体制机制方面的积极探索也紧密相连。”南通大学校长程纯告诉记者,为打造区域创新体系平台,2009年5月,南通大学与南通市政府共建南通大学科技园。此后,科技园秉持“服务地方、反哺学校”的理念,紧密依托学校的学科、科技、人才等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手段,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介绍,在这一平台体系的推动下,目前,该校已与重点企业建立校企联盟162个、产学研基地262个,学校与企业合作成立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达67家。不仅如此,科技园还先后在省内建立了12个技术转移分中心,服务企业近1600家,累计发布技术成果7000项,成功对接技术成果690项,为推动地方企业的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社会发展育“有用”之才
  杨秋兰是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学生,在听她介绍自己的创业和成长历程时,记者经历了3次“没想到”。第一个“没想到”,这个看上去爱说爱笑的姑娘竟然是一个年营业收入过千万的人力资源公司老总;第二个“没想到”,她的公司竟然是以推荐大学生做兼职为主要收入来源,并且把分公司开到了苏州、无锡、扬州、盐城、淮安等多个地市;第三个“没想到”,这个创业成功的“小老板”竟然与江苏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南通团市委等联合成立了全国大学生游子基金,并计划10年出资5000万元,支持各地高校成立游子学社,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类勤工俭学、创业实践及社会体验等活动。
  “上大学时,我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宽裕。因此,从大一开始,在学好课程知识的同时,我还非常注重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做家教、发传单、做策划,这些我都干过。”杨秋兰说,她能创业成功,既有出于改变自身命运的内驱力,同时也与学校组织的创业师资专项培训密切相关。2008年9月,她参加了学校和南通市妇联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女企业家与女大学生结对“SYB(创办你的企业)”导师活动,结识了自己的第一位校外导师。此后,在这一平台上,杨秋兰逐渐掌握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相关知识,由此走上了创业之路,并一路成长至今。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了给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在近年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十分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程纯介绍说,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校瞄准社会需求,及时设置并逐步完善了电子商务、服务营销、了解企业、创办你的企业等必修、公选、网络课程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三创训练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模拟实践等一系列科技活动,形成了全校科创的浓厚氛围。
  与此同时,南通大学还统筹专业教学、理论研究、教育管理3支师资队伍,从技术、管理等方面对学生创业予以“贴身”指导,将创新创业实训融入教学科研,成立专业化的创新创业工作室。“近年来,我校学生共获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250项、省级创新训练项目257项,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等国家级奖项293项。2015年,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做法还在全国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进行了交流发言。”程纯说。
  “‘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先生留下来的教育理念,也是南通大学始终坚守的办学方针。今后,我们会继续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在服务中求发展,在服务中增效益,在服务中拓空间,真正实现‘校地相长’。”成长春说。
  江苏教育报2016年12月23日 第1版:教育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