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颅骨的“最强大脑”
新华报业网讯 采访罗晓君,一见面记者就被其奇特“头型”所吸引。他的头,不像常人那样有着圆润的弧度,右半边是扁平的!“这里,薄薄的头皮下不是颅骨,而是一块钛板。”看到记者探寻的眼神,他主动释疑。
正是凭借这个钛板支撑的大脑,罗晓君取得了一连串让人惊叹的“头衔”——江苏慧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发起人、江苏养老服务产业协会常务理事……
罗晓君能活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2005年9月1日,他在高速路上遭遇车祸。“当时,我的心脏停止跳动20分钟。”他回忆说,“后来,先后做了两次开颅手术,在医院整整躺了3年,其中1年半没有任何记忆。”
命虽然保住了,但人生的变故接踵而至。因为成为植物人,罗晓君正在推进的创业计划被迫搁浅……“我,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失去了颅骨的大脑,并未停止思考。罗晓君告诉记者,恰恰是躺在医院里的经历,给了他创造和创业的灵感。“我躺在病床上时,撒尿、翻身都要靠护工来完成。我深切感受到,病人需要的,是有尊严地被护理。”
于是,当3年后终于奇迹般地恢复健康后,他的第一个重要决定,就是研发一种智能型的护理床。“这款床迄今已申请了13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技术专利。”罗晓君说,这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完全不需要人直接介入护理的智能床,不仅病人自己能操控自动翻身,全自动进行大小便、冲洗、烘干处理,亲属还能实施远程监控和遥控,无论多远,通过手机视频便可对病人状况一目了然。
这款电动护理床,成了罗晓君创业的新起点。短短两三年时间,从护理床,到老年代步车,再到养老产业,罗晓君不断迈出新步伐。他说,“我们把全国各地许多闲置的房屋租赁盘活,用于社会养老事业。现在已经运行12家,签约60家。我的目标,就是要为老人们搭建低成本的高贵养老平台,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安逸充实。”
这个没有颅骨的“最强大脑”,在一刻也不停地高速运转着。11月23日,罗晓君用微信给记者发来一个新闻链接,那是商务部新出台的关于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在他的微信个性签名上,记者看到这样一句话:利益他人,成就自己。本报记者翟慎良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