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猖獗,考问票务市场几多畸形

28.08.2015  11:17

  新华报业网讯 “看演出买不到票怎么办?找‘黄牛’!”近年来,在文艺演出、体育赛事、大型展会以及节目录制演播室外,“黄牛”的身影无处不在。在不少消费者眼中,“黄牛”已成为除正规售票网络之外的重要销售渠道。层层监管下,“黄牛”为何神通广大、愈挫愈勇?

  备受瞩目的第24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还未开始,颁奖礼的门票已经在网上悄然升温。记者查询淘宝网部分票务商家发现,门票被分为不同等级出售,前五排最高标价达2000多元,还有商家标称1300元座位随机选。商家承诺是真票,为了减轻买家的疑虑,甚至可以“看后付款”。然而电影节相关票务工作人员表示,目前电影节开闭幕式及红毯仪式门票是否发售、如何发售都还没有定论,也没有设立淘宝等销售渠道,观众应以电影节官网的消息为准。官方渠道尚未开通,网络上票务“黄牛”就已经显露神通。这既体现了演出市场繁荣的一面,也反映出票务市场的畸形。

  记者了解到,目前演出市场需求庞大,“黄牛”通过多种渠道,在门票收购、转手等环节获取利益,并能做到各相关方利益共享,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链条”,实现长期合作。当前“黄牛”的票源主要有几种渠道:一是二手票。一些单位或个人会把赠票、内部票等通过一些手段流转到“黄牛”手里,以票套现。在长春部分展会现场附近,记者发现了不少活跃的“黄牛”,手中拿着一沓印着“嘉宾票”字样的展会门票,这些原本免费的赠票到“黄牛”手里定价出售,随行就市。二是内部关系票。随着有关部门打击力度加大,假票在市场上生存难度越来越大,“黄牛”手中大多以真票为主。记者询问部分“黄牛”发现,几乎所有人都把这些真票来源指向“内部关系”,通过熟人、买通内部关系等渠道,“黄牛”可以拿到一些关系票和大幅低于正规定价的门票。一些地方警方还曾破获某票务公司员工非法打印门票供给“黄牛”牟利的案件。三是代购票、囤票。国家大剧院附近的一位“黄牛”告诉记者,他手中拿到的“北京市文化惠民票”都是通过办卡从正规渠道买出来的,办卡花了不少钱,所以要加钱卖票。一些网上“黄牛”是收钱后进行加价代购。

  猖獗的“黄牛”,到底有没有人管?

  虽然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对“伪造、变造、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等行为有明确的处罚标准,但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存在取证难、执法难等多方面困难,例如对于“黄牛”的交易过程难“抓现行”,一些“黄牛”倒票价格低尚未达到某一标准,对其处罚力度有限无法达到有效惩戒效果。长春市公安局治安支队有关人士表示,治理“黄牛”需要主办方、警方和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力量密切配合,共同发现和查处,并强化对于票务市场的常态化监管,及时封堵售票环节中存在的空子。同时,建议进一步细化相关惩戒措施,提高违法成本。

  “‘黄牛’之所以屡禁不绝,根本原因还在于供给需求不平衡。”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甘满堂认为,当前优质演出等资源较少且相对集中,消费者的需求却越来越大。甘满堂建议,改进当前演艺市场的票务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并实行票务实名制,提高票务购销环节的技术含量,尤其是对于一些高水平的演出等活动,可以将票务信息与身份信息关联,让演出和各类活动资源真正到达百姓手中。

  刘硕陈弘毅

编辑: 莫小羽、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