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画家陈廷友即将在荣宝斋办展 感叹艺术永无止境
中国江苏网11月23日讯(记者 赵苡初)11月28日, 《大美黄山一一陈廷友中国画展》暨人民美术出版社《陈廷友中国画集》首发式即将在北京荣宝斋举办。记者走访了著名书画家陈廷友先生,作为金陵四家亚明的弟子,他的艺术道路与江苏结下了不解之缘。作品就要亮相百年文化高地荣宝斋,陈廷友对此谦虚地表示:“展览只是展示一个阶段的艺术成果,但艺术道路,是永无止境的。”
陈廷友,1963年出生于合肥,师从“金陵四家”之一国画大家亚明。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安徽省文史馆特聘书画研究员、安徽渐江国画院院长。
童年起的陈廷友就喜欢画画,时常和其他爱好绘画的小伙伴一起结伴写生。到了少年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很重视宣传工作,在学校一直负责画黑板报的陈廷友立志将来要成为一名美术工作者,为单位做宣传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遇,陈廷友结识了著名画家亚明的表姐,当时已走上国画道路的陈廷友对亚明这个名字如雷贯耳,仰慕亚明已久的陈廷友鼓足勇气向其表姐提出了要拜访亚老的请求。
1989年的秋天,26岁的陈廷友在亚明表姐的引荐下,如愿在南京丁山宾馆见到了亚明。那次去,陈廷友带了几幅作品,见到亚明后,心情既兴奋又紧张,不敢说话。不多言语的亚明将这位年轻人带去的画铺在画桌上,反反复复看了近半个钟头。担心先生“给差评”的陈廷友心里颇为忐忑。正在他心里直打鼓之际,亚明面露喜色:“廷友,没想到你的画这么有灵气,不错,不错,你很有悟性,这些画都非常好。”
能得到亚明这么高的评价,大大出乎了陈廷友的意料,有了信心的他说出心底的奢望:想拜亚明为师。亚老思考了一会儿,又笑着说:“一般我是不轻易带学生的,不过你这个学生我带,不但带,我还不收费,行大礼也免了。”
不仅收下了陈廷友,亚明还在陈廷友带去的画上题了字。自此,陈廷友成为了亚明的入室弟子,开始了他在江苏的漫漫学艺路。不断得到亚明教诲的他在艺术创作上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期,常来南京看望亚老,一是为了多亲近亚老,感受大师的气场;二是为了得到亚老的指点,从他身上学到艺术之道。亚明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予指点、讲评,甚至亲自示范,边画边说。
晚年,亚明长住苏州太湖东山镇的“近水山庄”,在那儿创作和休养。陈廷友时常过去看望陪同亚明。在那里,亚明如同一位父亲,和陈廷友谈人生经历、创作心得,令陈廷友最记忆犹新的一句话是“画品如人品,做人比做画更重要”。陈廷友将这些话铭记在心,在艺术的道路上自励自勉。
上世纪90年代,陈廷友陪同亚老去太湖、黄山和皖南等地采风写生,正因为这样的师徒结伴相游,陈廷友耳濡目染、点点滴滴传承到了亚老的山水之道吧。在向黄山巅峰攀登的过程中,陈廷友时时处处感受到黄山松石泉瀑的自然之美,但亚明却提醒他:“不要让眼睛停留在局部景物上,而要着眼于黄山宏大幽远的整体美,变幻丰富的动态美,只有这样,你才能做到格调高古,满纸烟云,画出黄山的魂和精神。”这一席话,深深触动了陈廷友,此后每每当用笔墨描绘黄山时,总是力图避开局部而微的小美,而记录下自然的大美。
有一次亚明用一整面墙做画布创作,画的是他一生钟情的黄山。这次墙壁作画,可谓是笔法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令亲历整个绘画过程的陈廷友大开眼界。
出于一份对家乡的情谊,也在亚明的影响下,黄山伟岸的身影时常跃然于陈廷友的笔下,陈廷友说,他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亚老,一位就是黄山。”怀着古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境,陈廷友每年数次登上黄山采风,目睹黄山的四季变换,描绘黄山的四时美景。
《陈廷友中国画集》中收录的山水作品多以黄山为题材,陈廷友着重表现黄山之云海景观的作品,如《云起图》、《云深不知处》、《云深晴亦雨》等,纯以水墨晕染营设山体块面,线条勾勒分出向背阴阳,呈现出山石高低起伏变化之势。陈廷友绘画黄山峻峦秀峰,多采以深远的画面构图,如《黄山晨曦》、《翠峰竟秀》、《天山玉屏》等,将黄山特有的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表露无遗,且表现得真切生动,气象万千。
著名美术评论家左庄伟评论:“他曾作黄山真景五十图,遍写山中胜迹,所使艺术语言个性鲜明独特,取景清新,构图奇倔,用笔秀挺,笔墨劲洁,设色清淡,具有伟俊沉厚的质量感。他笔下的黄山奇险逼人,总是层崖徒壑,势壮雄险,柱石峰峦,奇诡尽变,这既是黄山的本质形象,又是这位明末清初精神上不愿归顺清人,满怀亡国之痛落发为僧的弘仁精神形象,他笔下的黄山冷峻意境,不屈的形象,避世的幽静。”
正如亚明所说的“画品如人品”,陈廷友笔下的黄山有着古代高士的傲骨,他认为,作为一名画家,无论社会环境如何浮躁商业化,都要保持内心的沉静,急功近利是无法画好作品的。画面、意境也会凸显出画家的心境,虽然荣获过众多美术奖项、也举办过多次海内外展览,陈廷友依旧感叹:“艺无止境。”并坦言,无论多少年,无论多被社会认可,在艺术面前,他,永远只是一位求学者。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