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江苏须扛起历史重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十九大后,总书记在江苏视察的点和所作的指示都紧扣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这是江苏必须扛起的历史责任,也是不容错失的重大机遇。
省委书记娄勤俭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和省长吴政隆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贯穿“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拐点,为江苏发展赢得先机,引发代表委员们的强烈共鸣。
实体经济迸发新优势
作为“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的践行者,企业家的感知更敏感,他们不断调整路径,跨越拐点,全力推进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江苏产品向江苏品牌的转变。
投身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制造,让江苏本土企业悦达站上新的发展高位。省人大代表、江苏悦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解子胜说,十九大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悦达集团集聚优势资源,兼并重组国内汽车研发设计公司“阿尔特”,成立新能源汽车投资与研发平台;建立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收购盐城中汽中心大丰汽车试验场39%股权,以满足智能汽车投产前的道路试验和场景试验需要。
东风悦达起亚累计销售汽车近500万台,客户数据可在虚拟仿真、硬件在环仿真、实车道路等测试环节提供信息支持,通过数据采集、储存、挖掘、应用及共享,建设覆盖全国的智能汽车典型场景库和大数据基础系统。
省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董力源介绍,中国钢铁年产量虽为世界第一,但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端产品。在当前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靠低价争夺市场份额难以为继。
中天钢铁以高端特殊钢推动钢铁“高质量”发展,加大研发投入,以“棒线材优特钢”为抓手,为宝马、奔驰等国际品牌汽车生产商提供自主研发的“车爪级用钢”;与上海大学合作的高品质轴承钢、齿轮钢产业化,填补国内空白,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增长点。
董力源提出,当前国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对追求高质量发展的企业来说,犹如一颗“定心丸”。优特钢资金和技术门槛高,创新力度大,加强优特钢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是钢铁业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钢铁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一环。
破思维禁锢,改革开放再出发
“改革开放不只是经济领域的开放发展,也是逐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过程。”省人大代表,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办主任方伟说,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是说拿个“牌子”、挣个“帽子”就好,而要顺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在运用系统性思维统筹谋划的前提下,从具体事情做起,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服务群众需要。
江苏各地有很多创新举措,营商环境不断改善,近期评出的政务服务领域87项改革创新成果,普遍受到企业、群众好评。今年,全省将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江苏政务服务网向基层延伸,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力推政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更好地服务群众。
“在扩大规模、做大产量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更应成为开发区发展最鲜明的主线。”省人大代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羌强指出,开发区面临从“工业集中区”到“创新发展能量场”角色转换的时代课题。提升开发区竞争力,不是简单“堆积”企业,而要重视为园区企业间构筑“生态圈”,为企业建立从技术到经贸往来的多重联系。今年,南通经济开发区的招商将锁定智能芯片、感知元器件、大数据等特色产业,重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项目招引。南通是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具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要素保障。南通开发区把接轨上海作为项目招引的首要战略。
“高质量发展,要通过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和创新思维内化于心,以实干、真干和苦干外化于行。”省政协委员、南通市经信委副主任陆建新说,我省推进高质量指标体系,对企业资源利用进行综合评价,考量单位土地、单位能耗产出,政府给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和服务;制造业加快转型,逐步形成标志性的产业集群,有高端项目引领,有战略性的科创平台;各地将对低端、低效、过剩、非法产能依法依规处置,为优质、高端项目落地腾出空间。
立德树人也应“高质量”
“我们要把高质量的内涵弄懂弄通,以系统思维统筹规划‘六个高质量’的发展。”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无锡市委主委韩晓枫认为,要抓住创新这个驱动力,推动政产学研融合,把人才、科技、教育等资源聚集在一起,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总体素质,让群众获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的高质量生活。
省政协委员、南京财经大学教授王庚提出,政府应重视江苏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加大苏北、苏中高等教育的扶持、发展力度,高校应将学生培养由“严进宽出”变为“适当宽进+适当严出”,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放眼当下的教育生态,拼资源、拼时间、拼成绩,令人担忧。对于政府工作报告提及的“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高金凤深表认同。她认为应把这两点与教育的立德、树人相结合。教育应深挖精神内涵、回归人的成长。教育过于急功近利,偏于教、疏于育,确实应该回归理性。树人、育人可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方向,比如国学作品中,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丰富的资源,阐述很系统。“非遗”、国学入课堂,能让学生汲取精神文化养分,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交汇点记者王梦然
徐冠英汪晓霞
标签:
编辑: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