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林:年过八旬,仍丢不下白铁手艺
烂泥地、平顶屋,水壶、铅皮桶整齐排挂在廊檐下。不怎么透光的小屋被一张摆满工具的工作桌占了一大半,清脆的敲击声萦绕在季市老街幽深的巷子里,巷子深处81岁的屋主马玉林靠着一身好手艺,将这间老旧的白铁店撑了起来。
白铁这门手艺,传到马玉林手上已是第三代。马玉林的爷爷和众多手艺人一样,走南闯北,之后辗转回到了故乡。马玉林从小就跟这些“破铜烂铁”混在一起,处出了不一般的感情。童年看着爷爷变戏法似得将薄薄的铁皮敲出各种形状,坏了的物件被一点点补好,马玉林开始帮着爷爷打下手,边学边练,练出了一双巧手,也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十五六岁正式学艺,因为有底子,他很快就能独当一面。
“后来,我也和很多同龄人一样进厂,在季市镇阀门厂做钣金工。但是空闲时间总会拿出工具敲敲打打,练练手。”上班期间,马玉林买了不少制作铁器的相关书籍,由于长期翻看,书页泛黄,有些破损,但马玉林十分珍爱这几本书。马玉林说,这门手艺,最关键就在于“度”。白铁皮身骨轻巧,厚度都在一毫米左右,敲重了,铁皮会走形,补好后东西也用不长,容易生锈;打轻了,接不牢,修补的部分容易掉下来,器具就会漏水。至于如何掌握好这个“度”,马玉林表示这主要靠日积月累的手感。
由于心中的那份情结,退休后马玉林回归了老本行,开始每日必“敲”。“到现在,也有二十多年了。”马玉林想了想说,“补得最多的应该是‘洋锅’和水壶,每年少说也有一二百个。”
这两年,随着年龄上升,马玉林眼睛看不太清了,敲打时有时会把铁片扎进手里,“自己摸索着拔出来,不敢给老伴知道。”马玉林笑着说,有一次没留心,锤子锤了手,钻心的疼,但是有人拿着水壶上门,马玉林二话不说,又继续修补起来。
“有的时候一天来一单活,有的时候一连好几天都开不了市,现在完全是靠左邻右舍、熟人支持,都是人情生意了。”马玉林表示,过去的东西质量好,好多上了年纪的人不舍得扔掉,就拿过来补补,最常见的是套底,花上半小时左右,就能做好。
对马玉林来说,这门手艺就像人生的调和剂,把生活敲打得有滋有味。他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坐在自制的板凳上,继续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