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收获的粮食,种粮大户们今冬遭遇尴尬事

26.11.2015  08:29

 

 

图为马桥镇勇祥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稻谷机械烘干现场。朱其摄

 

秋收时节,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农民们忙着将成熟的稻谷颗粒归仓。然而,面对着收获的粮食,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品尝丰收的喜悦,还遇到一个令人挠头的问题——粮食往哪儿晒?

 

种粮大户们的尴尬

 

昨天上午,生祠镇七一村一段人迹较少的水泥路上,村民印玉英赶在下雨前,将最后一批晾晒在这里的稻子又翻了一遍,能找到这么一块晾晒场地,着实不易。

 

由于稻谷水分较高,需要及时晾晒,否则时间一长容易发霉、出芽,并且降低优质稻米品质。早在秋收之前,七一村的村民们就开始了“圈地运动”,村里的小广场上、小卖部旁边的水泥地、无人居住的场院里,都被村民们用各种砖头瓦块、树枝木板占领了。

 

而更多的稻谷已“攻占”城郊、农村的主干道。柏油路建到农民家门口,宽阔平坦的公路成了农民的天然晒场。新江平线上,随意晾晒的小麦占去公路的“半壁江山”,多车道变单行线,宽马路成羊肠道,边界处摆放的木棍、石块,更是成为“马路杀手”。

 

晾晒难,不仅让家里只有几亩地的村民们烦心,更难倒了种粮大户。因为没地儿晾晒,在季市镇,种粮大户谢国相一直等到水稻都熟透了才敢“开镰”。

 

像谢国相一样,一些种粮大户因没有晾晒场所,只能让稻谷在地里自然晾干,水分达标后再收获。但这种做法也存在很大风险,秋收时节天气多变,一旦遭遇大风、连续阴雨等恶劣天气,成熟的水稻来不及收割,就会损失惨重。

 

今年秋收期间,我市连续多雨,不少种粮大户都因此吃了大亏。“谁知道这个月下了这么多天雨,这一耽搁就误了小麦播种,下一季粮食产量肯定要大打折扣。”马桥镇种粮大户殷金明焦急地说。

 

晾晒难,已经成为种粮大户们面临的普遍性难题。

 

向机械化求解遇瓶颈

 

要是按照马路晒粮的方式,我种的1200多亩土地产的粮食,能沿着家门口一直晒到城区。”斜桥镇夏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旭贤介绍,今年,不想再 “看天吃饭”的他有了新动作,花费300万元购进了12台烘干机,并建起烘干厂房。

 

有了烘干机,今年宋旭贤不用再等稻谷熟透,早早地收割完毕,种上了小麦,不但效率高,而且整个过程粮食不落地,保证了食品安全。更让宋旭贤安心的是,烘干了的稻谷水分含量低,易于储藏。他可以观察市场行情,等到稻谷价格最合适的时候出手销售。与传统的晾晒方式相比,机械烘干不仅省工、省时、省地,而且更容易卖出好价钱。

 

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不断深入,解决晾晒难最终要靠机械化。”市农机局副局长陈云说。

 

据了解,今年我市共新增了76台粮食烘干机,创历史新高。“今年秋收期间,我市出现连续阴雨天气,种粮大户们开始意识到烘干机的必要性。”市农委农机管理站站长朱亚东说,粮食烘干机械投资成本较大,一台一次性能处理12吨的烘干机,一般价格都达10万元,而且要求建有配套设施。目前购买者多为实力雄厚的合作社或家庭农场主。

 

设备昂贵、保有量少,这些粮食烘干机理应成为农民眼里的“香饽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种粮食利润微薄,烘干必然需要一定的成本支出,农户不愿意多花人力和财力将粮食烘干。”新桥镇兴达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纪武表示,目前烘干一吨粮食需要大约200元,基于成本的考量,机械烘干成了 “奢侈品”,大家都想用,但真正掏钱的并不多。

 

单纯靠烘干机搞经营,肯定是吃亏的。”除了自用以外,夏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烘干机也向周边村民提供服务,但宋旭贤表示收取的烘干费仅能弥补用电、人工等费用,烘干机每年的使用时间仅有一个多月,利用率不高,投资回收周期较长,肯定不如收割机、植保机这类农机赚钱。

 

期待打通全程机械化“最后一公里

 

 “现在,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越来越多,场地晾晒不现实,熟过头再收也将逐步被淘汰,机械化干燥将是未来趋势。”市农机局副局长陈云表示,目前粮食生产的耕、种、收环节基本上都已机械化,但最后的干燥环节仍旧薄弱。

 

为进一步调动农民利用机械烘干粮食的积极性,农机部门已将其列入优先补贴范围。支持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项目扶持资金,也在向粮食烘干环节倾斜。

 

据了解,目前在我市购置一台粮食烘干机可以获得约3.6万元农机补贴。今年新增的76台烘干设备集中分布在我市西来镇、季市镇、斜桥镇、孤山镇等地,今后市农业部门将加大扶持,把引进设备的合作社、家庭农场打造成当地的烘干中心。

 

采访中,种粮大户纷纷向记者吐露心声:希望政府部门加大烘干机械补贴、银行贷款等环节的扶持力度,在粮食加工方面提供更加优惠的服务。只有解决晒粮难题,打通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最后一公里”,除去机械化种收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广大农民、种粮大户吃上了 “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