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香沙芋散发出无“芋”伦比的文化味道

09.10.2015  11:32

 今年10月10日,第三届中国·泰州芋头集将在靖举行。自8月份以来,我市接连举办了“我与香沙芋”大型征文、靖江香沙芋广告语全球征集以及著名诗人、作家、书画家来靖采风、香沙芋专题摄影等系列活动,数以千计的文学爱好者、热心网友争相投稿。截至昨天发稿时,共征得香沙芋主题征文近百篇,香沙芋广告词872条,香沙芋主题字画34幅,靖江香沙芋散发出无“”伦比的文化味道。

 

靖江书画界知名人士创作的香沙芋主题字画。 朱其摄

本报拍客团走进马桥镇祖师村,用图片记录“记忆中的靖江香沙芋”。                 盛义摄

 

文人雅士体验靖江奇“”记

 

马洲的炎炎夏日里,走来特邀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坚勇、《星星诗刊》常务副主编龚学敏、江苏省著名诗人晓川、老舍散文奖获得者杜怀超以及青年作家、诗人成难、麦阁、阙雅萍等全国著名散文大家、诗人。他们去芋头地、品芋头深加工美食,在独属靖江的别致妙景里,审视靖江香沙芋,加大靖江香沙芋品牌文化挖掘力度。

 

生祠镇绿禾农庄是文人雅士采风的重点。靖江香沙芋是长江下游冲积平原的特有产品。听闻靖江一方水土只长一方“”, 即便同在一个镇,产出的芋头品质也可能不同,作家、诗人们无不称奇,笑称“一定要让这种有脾气的芋头美美地出现在诗歌里”。

 

芋田里,更见奇观。生祠镇、马桥镇连片芋地里,千万柄绿盾似的芋叶连成百亩碧波,微风拂来,亭亭摇曳。更有“奇品”赶时潮,桂花糖芋、麻辣芋仔、玫瑰芋艿、麻香芋饼、飘香芋果、灌汤芋球、玫瑰芋蓉卷、水晶芋饺、香沙芋汤圆、香沙芋菜饭、香沙芋八宝粥、香沙芋西米露……以芋头为原料,绿禾农庄开发出40多种美食产品。诗人、作家们饶有兴致,更有心得,通过微信朋友圈等广而告之,略记二三,以解亲友好奇之渴。作家杜怀超忍不住掏出手机,写下令他灵光乍现的词句。

 

靖江香沙芋“高大上”的产业化探索也让作家啧啧称奇。走进孤山镇香沙芋组培苗培育基地,专业技术人员在无菌条件下通过细胞组织培育出“纯种”香沙芋种苗。散文大家夏坚勇平日里酷爱吃芋头,在听闻靖江香沙芋产业化进程后,由衷感叹“芋头虽小,可做的文章却无限大。

 

除此之外,靖江书画界知名人士陈明、刘振铭、肖守衡等艺术家也为香沙芋倾情创作,34幅主题字画描绘出靖江香沙芋无与伦比的风雅情志。

 

著名作家黄蓓佳再写靖江香沙芋

 

17年前著名作家黄蓓佳即兴写就的一篇散文《靖江芋头》,风靡至今。为第三届中国·泰州芋头集,黄蓓佳再写靖江香沙芋,写下与靖江芋头长达20年的不解之缘。

 

此番,黄蓓佳给文章取名《舌尖上的惊爆》,在回忆里将靖江香沙芋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她说,儿时在老家如皋,奶奶和外婆上菜场时总要教授她经验:买芋头要买“香和芋”,这种芋头是红嘴子的,口感结实、沙糯。多年后,头一回到靖江,黄蓓佳在公路边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餐馆,吃到了一盘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菜——芋头烧肉。瞬间,渗透肉汁的靖江芋头的香味在舌尖惊爆,引发同行作家们的一片喧哗,众筷忙乱。

 

也是在那顿芋头的饕餮盛宴之后,黄蓓佳才意识到,小时候外婆和奶奶时时挂在嘴边的所谓“香和芋”,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香沙芋”,原产靖江,一吃难忘。

 

初写靖江香沙芋,黄蓓佳遗憾,靖江芋头“养在深闺人未知”,身在南京的她期待,“能有个朋友办个土产公司,专门把靖江芋头收购到南京来卖。

 

再写芋头,获悉靖江香沙芋不仅取得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招牌”,还阔步走上机械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精深加工的“康庄大道”,黄蓓佳甚是欣慰。她写道:“如今日子过好了,讲究的靖江人自然是更讲究,小小一枚香沙芋,居然开发出十来种或甜或咸叫人眼花缭乱的方便食品,有丸子,有糕点,有包馅的,有碾成芋泥配入各色辅料的,蒸、煮、烤、炸、烩……端的是样样都精美。一句话,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靖江人做不到的。

 

近百篇芋头征文诉说芋头情节

 

著名作家潘浩泉称呼靖江香沙芋为“亲爱的芋头”,著名词作家秦逸想起香沙芋时觉得“幸福飞扬”,靖江宝卷传承人王国良说香沙芋是最重要的“看家粮”……自“我与香沙芋”征文活动开展以来,本报征得作品近百件,其中不乏夏坚勇、龚学敏、杜怀超等知名作家的精品力作,但最让人震撼的还是来自马洲各地的普通市民来稿。一垄香沙芋让近70万马洲人魂牵梦绕,在靖江人眼里,香沙芋早已不是一种简单的吃食。

 

在王国良的记忆里,对于芋头有一种“敬意”,“小时候,芋头是‘看家粮’,不能少种。”在过往食不果腹的年代里,带几个焦香的芋头去私塾里与同学分享,还能赢得难能可贵的纯真友情。知晓本次征文活动后,年过耄耋的王国良亲自执笔,在稿格纸上写下一段关于香沙芋的温暖记忆。

 

在城北园区常胜村,村民鞠尧其见证了靖江香沙芋从零星种植、提篮小卖,走向如今的规模生产、产业化经营。“40年前,香沙芋是我们全家的救命粮。20年前,我靠种芋头养活三个儿女。10年前,我种的芋头开始有品牌、有包装,还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农业栏目,我们一家人靠种芋头奔小康。”鞠尧其说,香沙芋已融入他的生命,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市农委工作人员张海燕与同行们一起带领靖江香沙芋一步步“走出去”,回忆往昔,她感慨万千,洋洋洒洒写下3000余字的征文《芋缘》,诉说农技人员对香沙芋的独特情感。

 

外婆煮的香沙芋咸粥是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陈伟最难忘怀的童年美食,是脑海里最深刻的家乡味道。他说,香沙芋是马洲人独家的味觉记忆。

 

香沙芋广告词征集引来全国“智囊团

 

短短月余,本报共征得香沙芋广告词872条,来自全国各地的“智囊团”热情不减,电子邮件、纸质信件、电话纷至沓来。

 

在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坑田派出所工作的靖江人陈福英尝遍各地美食,却鲜少能遇到足以与靖江香沙芋媲美的好芋头,因此他写道:“不是所有的香沙芋都叫靖江香沙芋”。远嫁东北的“80后”靖江网友“茉莉”每年金秋时节都要通过淘宝网购买香沙芋,她说“马洲香芋,芋满天下”。广东省珠海市市民唐正光对靖江香沙芋也是情有独钟,他写出了“香·飘天下,沙·韵绵长,芋·满人间”等推广词。

 

每个应征的创意方案背后都凝聚着一份情意。身在异乡的靖江籍作家刘信达得知本次活动后深深感叹:“香沙芋,靖江游子的乡愁!教我如何不想她?”他通过微博送上三句广告语:“白马驮细沙,小城依长江。如画风景里,始得芋艿香。”“康熙若识香沙芋,荔浦又有几人知?”“若去其表,更见细腻。香沙芋的爱,爱在内心!

 

征集活动中,本报还收到百余封来自各地的纸质信件。我市光明小区居民潘炳焕多次投稿,在信件中为靖江香沙芋写下了60余条广告词。

 

链接>>

 

生祠镇芋头种植户为香沙芋谱写专属推广曲

 

一片叶,一颗心,一支绿荷连着根。简单地生长,执着地向上。烈日酷暑,储蓄你的能量。狂风暴雨,浇筑你的坚强。

 

当种芋头的音乐才子和土头土脑的香沙芋铆上劲,迸发出的花火足以惊艳全城。生祠镇香沙芋种植户杨金明对香沙芋的感情,全然寄托在《千年一芋》的旋律和歌词中。这首为香沙芋创作的歌曲,让很多朴实的庄稼人笑了:原来咱种的这毛乎乎的芋头,也能这么文绉绉。

 

杨金明是生祠镇绿禾农庄负责人。在创办绿禾农庄之前,杨金明是本地小有名气的“音乐才子”。投身农业后,这位有副好嗓子的农庄主比普通农户多了些“文艺范儿”。

 

杨金明在《千年一芋》作曲中使用类似“唱诵”的手法,歌咏出靖江骨子里的历史传承和清雅韵味,运用类似于Rap的快节拍,在曲调中形成古典与现代的碰撞,描绘出靖江人激昂向上的精气神。

 

歌词的创作是个“痛苦”的过程。杨金明想写出香沙芋所包涵的人文底蕴,描绘出芋头表面每一道褶子里囊括的辛勤劳作,一时间千头万绪。在一次出差途中,他突发奇想,以自己与香沙芋结缘的故事为蓝本,在歌词中描述了万千芋头种植户对香沙芋、对靖江的深厚情感,以及希望香沙芋能与靖江这片土地同生共长、绵延千年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