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家庭农场”三年增十多倍
31,188,403,这三个数字分别是2013、2014、2015三年靖江“家庭农场”个数。
2013年,“家庭农场”首次在中央1号文件出现后,靖江的“家庭农场”就以几何速度递增。
靖江市委农工办主任刘德基说,靖江“家庭农场”发展目标是700家左右,总面积大约20万亩,占全市耕地的2/3。现有的403个“家庭农场”,总面积10多万亩,经营比较成功的农场人均年收入超过10万元。
回眸,固可喜;展望,道尚远。
新时代农民不一样
“家庭农场”几乎都摈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方式,过去瞧不上种地的不少年轻人,纷纷回乡当起了“新农民”。
东兴镇惠龙村的农场主陈秋虽然是一名80后,但他子承父业搞农业后,令父亲刮目相看。“新时代的农民真是不一样,我不得不服老。”陈秋的父亲说,“种了一辈子地,没想到地还能这么种。”在百余亩土地上,陈秋建起了养鸡场,种上了翠冠梨,开挖了小鱼塘。鸡场的粪便成了翠冠梨最爱的有机肥,梨树上的小虫、地里的野菜是散养鸡的鲜活饲料,鱼塘里的淤泥也能给梨树施肥,小小的农场竟建起了立体循环系统。而农场产出的散养鸡、草鸡蛋、无公害翠冠梨等,都能卖出好价钱。陈秋说,现在的产业链已经成型,有机会准备进一步扩大种养规模,并在休闲采摘上寻求新突破。
90后的郑晨,估计是全市年龄最小的农场主了。这个两年前连韭菜和小麦都分不清的法学专业大学生,已经在种养上颇有经验了。郑晨在大学里就和同学一起,开办了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积累了创业经验,赚了20多万元。已有创业经历的郑晨,在东兴镇海镇村流转了147亩地,创办了“绿海家庭农场”,除了种植香沙芋,还建起大棚种植小番茄、蔬菜、水蜜桃。现在,郑晨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觉得传统种养难有大的作为,必须在机械化种养、规模种养和休闲农业等方面提升农场的赢利能力,他考虑来年引进一些高新的种养项目,并在销售模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家家一笔增收账
“种地收入一点不比上班族差”,这句话道出了家庭农场主的心声。
前些天,生祠镇大进村“宇靖家庭农场”里的芹菜上市,农场在渔婆农贸市场专门设立了摊位,只要运菜的车一进场,好多人都围过来批发蔬菜,其中还有来自江阴等地的客户。2013年3月,大进村民田宇靖在本村流转188亩土地,创办起泰州首个“家庭农场”。50多岁的老田摇身变成农场主后,自家的房子就成了办公室,妻子陈秀华成为财务总监。老田建起150亩大棚,种植芹菜、豇豆、尖椒等。他还特地从安徽、浙江等地请来了果蔬种植能手,让他们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包干”种植。短短一年时间,农场就建立起固定的销售渠道,日销售果蔬千余斤。
马桥镇九一村80后村官朱锋放弃工作,与原本从事制造业的父亲一起,回乡创办“家庭农场”。这对从未干过农活的“父子兵”种起360亩高档蔬菜,铺下覆盖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销售网,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朱锋为农场的芦笋注册了“喜柏乐”商标,拿到了省农委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证书,还与上海虹桥市场等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当下是冬闲时节,但朱锋没有闲着,正在筹划明年的发展大计。听他讲,年后准备进一步扩大芦笋的种植规模,已经和另一个村谈了租地的事。
“我在外地学习的时候听闻一种‘稻鸭混养’的新模式,就开辟试验田推行这种模式。”“润鑫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文彬说,这种方式生产出的“鸭稻”米,价格是普通大米的两三倍,而且300多亩“鸭稻”未入仓就被订购过半,养在稻田里的300多只麻鸭也被抢购一空,一季“鸭稻”亩效益近3000元。王文彬来年打算还是在稻米上做文章,计划种植口感更好的新品种南粳46,他还在网上查到广西有一种特色大米百香米,考虑引进来试种。
延伸种养产业链
我市不少“家庭农场”不仅引进了特色的种养产品,还通过延伸产业链来提升农场的“亩效益”,像深加工、休闲采摘、游玩观光等。
生祠镇“海兵家庭农场”引进猕猴桃幼苗,3年左右即可成树开花,靖江市民有望品尝到地产猕猴桃。马桥镇徐周村一家农场进行芦笋深加工:芦笋根研磨成粉,加入蜂蜜即可饮用;芦笋叶经干燥、烘焙等变成芦笋茶叶,营养价值高;芦笋面包、饼干、水饺等也将陆续面世。东兴镇惠龙村一家农场种植浙贝母、元胡、珠子参、白芨等中药材。斜桥镇井兴村一家农场则养殖了水蛭。
东兴镇海镇村“鑫源家庭农场”首次试种宁紫薯1号、2号、3号就喜获丰收,农场负责人陶鑫说:“新品种紫薯产量很高,每亩约2000斤,个头比市场常见的紫薯大很多。”“鑫源家庭农场”还种植了香沙芋,这两种五谷杂粮被“打包”销售,还通过淘宝、微信朋友圈等线上渠道对外推介。近来,紫薯又引来了浙江等地的企业家,他们主动找到陶鑫的农场,想要合作进行紫薯深加工。陶鑫还承包了200亩养殖塘,从海南购买南美白对虾苗进行放养。陶鑫介绍,他家农场的机械化程度达到百分之八九十,从种到收基本都实现了机械化,来年想进一步完善粮食加工生产线,同时上马一个有机大米项目。
在靖江,不少“家庭农场”已经向农家乐、采摘基地转变,除了提供种养产品外,还增加了餐饮、休闲、娱乐等功能。马桥镇栗树村的“炳坤家庭农场”,102亩的土地上遍植葡萄、水蜜桃、石榴、翠冠梨等果树,还养了不少鹌鹑。农场被打造成“田间超市”,每当有农产品上市,农场就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群等平台“吆喝”,邀请消费者直接到田头采摘消费,七成以上的土特产就这样卖完了。生祠镇七里村拥有总面积2300亩的休闲农业项目,基本建成集游园、农家乐餐饮、优质农产品销售、休闲采摘、垂钓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村,这里有苏北地区最大的红豆杉基地,有林果采摘基地,还有兼营特色餐饮、盆景苗木、休闲垂钓、游艇等项目的生态休闲农庄。
享受“保姆式”服务
“分散种养的传统模式已不太适应农业农村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农场主必然越来越多。”市委农工办副主任王振玉介绍,“家庭农场”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但让统一植保成为可能,摒弃滥施农药化肥的陋习,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大大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土地产出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这将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方式。
王振玉介绍,我市出台了“家庭农场”扶持政策。除了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市级示范农场扶持补助外,最重要的是明确建立“家庭农场”指导员制度、开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试点两项新政。由市农业部门安排专项指导员对全市农场主“对口”培训,鼓励“家庭农场”全面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转型升级。除此之外,市金融部门还用好政策,努力为“家庭农场”提供优惠利率或无息贷款,帮助“家庭农场”拓展融资渠道。
我市还陆续建起植保服务组织百余家,让农户经营“家庭农场”享受“保姆式”服务。生祠镇是农业重镇,这里拥有全市数量最多、种植规模最大的种粮大户,也有各类拥有大中型农机提供育秧、插秧、收割、烘干一条龙服务的农机合作社、植保专业合作社等。除此之外,我市还有提供用工中介的劳务合作社和提供各类生产、销售信息的产销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