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城发下半年首个霜冻预警 今晨5℃部分地区现初霜

03.11.2014  16:24

昨晚气温下降,市民路上裹紧衣服。崔根元刘江瑞摄

  中国江苏网11月3日讯 继前天下午扬城拉响寒潮警报后,昨天我市又拉响首个霜冻预警。“早晨最低气温只有5℃,今年的初霜。”市气象专家表示,这次寒潮过后,在“立冬”节气到来前后,也就是11月6日—7日,还会有一次冷空气南下“侵袭”我市,届时,秋冬季节转换的步伐将加快。

  【寒潮】

  冷空气入侵,今最低温5℃

  下半年的首场寒潮来势汹汹,横扫我国中东部地区。昨天,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及云南东部迎来大范围降温,局地降幅可达8℃—10℃。其中,银川的气温已跌破0℃。本周一,全国降温范围向东向南缩减到东南沿海等地,江浙沪及福建和广东沿海、云南南部一带会有1℃—4℃的降温,南京、杭州和上海的最高气温可能创新低。

  昨天一早,冷空气开始发威,雨水已经消失殆尽,虽然阳光普照,但一点也感受不到热度。记者看到,昨天我省最高气温呈现典型的苏北—苏中—苏南三大阶梯分布。苏北在16℃左右,苏南在18℃上下。全市白天的徐州温度最低,仅14.7℃,溧阳最高19.4℃。根据市气象台气温实时监测显示:上午7点,主城区气温仅有12.8℃,宝应气温为全市最低——11.5℃。

  真正的降温从下午2点后才有所体现。在偏北风的影响下,冷空气的小股势力已经提前渗透进入扬城,如果你站背阴处,那冷风可相当“冻人”。

  来自市气象台96121的具体预报,今天,多云到晴,西北到北风3到4级,清晨最低气温5℃左右,局部有霜或霜冻,白天最高气温15℃到16℃。明天,晴转多云,东北风3—4级,清晨最低气温7℃到8℃,白天最高气温17℃到18℃。

  疑问

  首个寒潮来早了?

  根据气象学定义,寒潮就是引起大范围强烈降温、大风天气,常伴有雨、雪的大规模冷空气活动,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为寒潮。

  10月还那么温暖,一场秋雨后,冷空气突袭,立马有了初冬的气息。有市民会有疑问,寒潮在11月初来得早不早?根据气象资料显示,江苏最早的寒潮纪录出现在1972年,10月中旬就杀来了。江苏迎来寒潮的时间段主要出现在11月。根据30多年的统计数据,10月平均发生寒潮的次数为0.2次,11月份出现寒潮的次数为0.6次,因此此次寒潮入侵的时间还算正常。

  【霜冻】

  昨发下半年首个霜冻警报

  昨天下午,我市气象部门也首次发布了今年下半年的霜冻警报。

  甭管今年夏天、秋天怎么不对劲,这初霜到来的日子还是蛮“准时”的。记者在气象资料里看到,扬州初霜的时间大约在10月底至11月上旬。2009年,我市刚进11月也迎来初霜。2012年的11月5日,主城区最低气温跌到3℃,创下入秋以来的气温新低,主城区、江都和仪征都出现了首场霜冻。

  不过,气象专家说,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已经很难看到霜冻了。专家认为,这与城市的热岛效应有关,有的时候,气温在6℃—8℃时,水汽也能凝成冰晶,但冰晶很快融化成露水。这也就是说,大家今早也不一定能见到初霜的影子。

  疑问

  初霜也能预报?

  气象专家介绍,这是根据目前的气候条件判断的。因为霜一般会出现在晴朗少云无云的夜间,再加上无风或者微风的条件下形成的。目前,扬州处在冷高压控制的天气下,夜晚局部对流减弱,几乎是碧空无云,辐射散热明显,清晨的地表温度低,所以形成霜的条件基本满足。

  【预报】

  本周后期还有冷空气南下

  中央气象部门预计,11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开始,全国冷空气活动频繁,但是普遍以弱冷和中等强度冷空气为主,导致全国大部气温起伏明显。其中,主要过程有11月2日—3日,11月5日—6日两次冷空气活动,前者南下幅度较大,对整个中东部影响均较明显,然而后者虽然强度略强,但南下程度有限,仅对东北和华北地区有较明显影响。

  气象部门预计,11月6日—7日,我市还将迎来一次冷空气南下的过程。持续的低温过程,会不会把扬城一次送入冬天?专家表示,气象上的入冬,是指当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低于10℃时(部分地区采用五天滑动平均气温低于10℃),就将第一天算作入冬的起点。这样看来,本周前期我们可能要体验一下冬天的感觉,但由于最高气温有所回升,所以暂时还不会一步就入冬。 记者 陈洁文

  【新闻延伸】

  未来天气预报或精确到“小区

  新华社电 中国气象局近日发布《国家气象科技创新工程(2014—2020年)实施方案》。随着一系列气象科技攻关任务的实施,到2020年,我国天气预报精细化程度可能从现在的“区县级”提高到“小区级”。

  提高气象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核心是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记者了解到,我国自主研发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在精细化程度上还有差距。目前,国内预报模式的分辨率约为50公里,国际先进水平则在16至25公里。另一方面,国外的数值预报模式毕竟不是针对中国研发,本地适用性较差,不好“全盘照搬”使用。

  《方案》提出,通过技术攻关,建立覆盖整个中国区域1千米—3千米分辨率的精细化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带动典型区域1千米分辨率区域数值模式发展。这也意味着,未来我国的气象预报不仅将精细到1千米至3千米范围内的某个城区,在重点城市更可能精细到方圆1千米范围内的某个街道甚至某个具体小区。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介绍,除了数值预报模式外,《方案》还提出在气象资料再分析、气候预测等方面进行科技攻关,力争到2020年,使我国气象重大核心业务技术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科技创新驱动业务现代化的能力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