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速增质”:今年经济运行的基本格局

29.01.2015  12:12

  “经济政策要顺势而为,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总量政策之间的关系。”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本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作了如上表述。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2015年应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目标。“降速增质”仍将成为新一年经济运行格局。

  国家统计局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诸多压力和挑战下,2014年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郭田勇认为,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不乏新特点、新亮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经济增速放缓,落入合理预期区间,总体运行平稳。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3.6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7.4%,落入合理预期区间内。纵向看,增速创24年来的新低,但符合经济增速换挡期的新常态发展规律;横向看,经济增速仍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可撼动。同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温和的物价走势既惠及民生,又避免了通货紧缩。“7.4%的经济增速和2%的物价上涨搭配恰到好处,货币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加之超额完成的132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量,基础性的民生问题得到改善。总体来看,2014年经济保持了平稳运行的基调。”郭田勇说。

  就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看,郭田勇认为,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增强,这既得益于10.1%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对消费的支撑作用,又与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息息相关。增速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显示出新常态下内需增长缓慢的态势。同时,外需疲软,投资全面减速,尤其在供给过剩的房地产和制造业领域投资放缓明显,成为制约2014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第二,结构性优化、质量提升态势明显。郭田勇认为,面对持续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2014年的调控政策呈现出定向调控、精准发力的新特点。“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围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和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改革效果凸显”。

  一是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重继续提升,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郭田勇说:“服务业比重的增加,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政策导向有关,是解决产业发展失衡、部分产能过剩和工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对创造就业机会、推动城镇化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渐增强。

  二是在三大需求结构中,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消费连续4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同时,内需结构发生了新变化,互联网技术催生出更多网络消费领域,去年全年网络零售额增长50%左右。外需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放缓。

  三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优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经济迈向中高端势头明显。工业内部创新发展劲头充足,与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关的新产业、新兴业态、新产品成长迅猛,网贷、电信消费等增速较高,新的增长动力正加快孕育。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增速换挡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结构调整的阵痛以及改革所激发的活力交织,传统增长引擎减弱与新兴产业发展并存,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此,郭田勇表示,2015年应适当降低经济增长目标,“降速增质”仍将代表着新一年经济运行格局,应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总量政策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总量政策之间的关系?郭田勇认为,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平衡搭配财政、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财政政策强调盘活财政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优化收入支出结构。松紧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起到稳定器作用,最终让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发挥更大作用。2015年,货币政策整体仍将保持中性适度、稳健的基调,继续灵活搭配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和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根据经济运行情况,不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的主动性和可控性,保持银行充裕的流动性,确保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平稳适度增长。

  另一方面要强调政策调节的灵活性,在区间管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定向调控,在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更多支持结构性调整,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坚持总量稳定的基础上,注重根据经济基本面变化进行微调,不排除新一年继续定向定量降准的可能性,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金融环境。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多措并举破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从需求端给予支持,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