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仁修:从“一张票”到“扫一扫”
图为陆仁修展示家中收藏的粮票等。朱其摄
讲述人: 斜桥中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陆仁修
记录人: 靖江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敏
今年恰逢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一名“五老”宣讲员,我走进城乡学校,为学生们宣讲改革开放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撰写宣讲稿时,我不由得忆起很多往事。
1966年,我的大儿子出生。产后体虚的妻子急需进补,想吃红糖水泡馓子。我打报告向生产队说明情况,经队长签字证明后,到镇上供销社取到了二斤红糖票,这才买到了红糖。这一来一去,花了我两天时间。
那时,买米要凭“粮票”,买肉要有“肉票”,做衣得有“布票”。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些小小的票据,就是人人定量有份的保证。如果没有票证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当时有段顺口溜说:“头郎新,二郎旧,三郎穿个破袜头。”那是因为当时每户人家,每年按家中人数只分到一人一丈的布票,新做的衣裳穿旧了舍不得扔,得留给小辈孩子继续穿。而“肉票”更是到年底才能见到的稀罕物。我家当时共5口人,年底可以分到五斤肉票。除了给孩子补充营养外,还有一部分要用来招待串门的亲戚。为了让饭菜“体面”些,我们常常要动很多脑筋。比如在碗底垫上萝卜、青菜,最后才切几片薄薄的肉盖上,就这样,5斤肉能坚持吃到农历二月。
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越来越繁荣,商品市场很快兴盛起来,人民生活从“计划经济”步入了“市场经济”。随着物资供应越来越充足,这些票证逐步淡出市场,购物进入现金时代。那时候购物虽比“票据”时代要方便得多,但还是会遇到麻烦。那时我家住在孤山北煤矿附近,买东西得到孤山街上,交通不便的年代,这段路程步行要花上约半个小时。我在斜桥中学教书,每到周末才回一次家。家里缺什么东西,有时就暂时省着用,等我周末回家时,再顺道从斜桥街上买了带回家。
2014年,我和老伴儿住进了望江社区。小区门口就有一个大型综合超市,日常用品、蔬菜瓜果,一应俱全,我们想买什么都很方便。我知道,在年轻一辈人那里,还有更为方便的网购,只要上上网,坐在家里,东西就会由快递员送上门来。付款也已看不到现金,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轻松完成交易。前些日子,我的孙子、孙女还走出国门,从英国买了衬衫送给我。我79岁了,没想到还穿上了外国货,这在几十年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
前两天,我在斜桥老房子里翻出了不少当年未及使用的粮票等票据。这些票据我想好好收着,常给孩子们看看。它是一个时代造就的产物,也是映照一个时代的凭证。虽然它的使用价值已消逝在时代的洪流中,但我会用它们给更多的孩子讲述它曾经承载的时代故事,让他们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