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的宜昌作为
去年9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号角,再度在奔涌的江水中激荡起千层巨浪。
放眼长江流域,城市群雄纷纷抢抓长江经济带机遇,逐鹿沿江,竞相比高。瞩目三峡宜昌,长江流经市域237公里,约占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黄金水道”呼唤“黄金作为”!
今年2月,宜昌正式出台《关于抢抓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进现代化特大城市建设的意见》,用宜昌担当积极建功长江经济带。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宜昌大气地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沿江万亿经济带,成为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峡城市群中心城市。
心向大海,一座内陆之城的胸怀
宜昌通,则长江通;长江通,则中国通。审视全国大棋盘,宜昌在黄金水道的作用不言自明。
翻开国务院《指导意见》,文中有8处提及“宜昌”、16次提到“三峡”,其频率之高足以证明宜昌的地位。
近年来,三峡过坝运量呈现强劲增长态势。2014年,过闸船舶实载运量达10898万吨,继2011年后再次突破1亿吨。三峡船闸货物通过能力的不足,将成为影响沿江地区发展的一个瓶颈。
率先建成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立,将畅通川渝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货物运输。
综合交通如同一把标尺,可以丈量一座城市的襟怀。如今,宜昌积极承担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以构建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突破口,全力服务于国家战略。
今年7月24日,宜昌市政府与湖北省交投集团签订《关于投资建设三峡枢纽多式联运体系完善宜昌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前不久,宜昌成立全市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加速推进长江三峡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重点项目。
根据协议,将重点建设太平溪、白洋、茅坪、红花套、姚家港、田家河、七星台、枝城8大港区;建设江北翻坝铁路、江南翻坝铁路、当阳至远安铁路;建设输油管道项目;建设秭归三峡翻坝物流产业园;推进江北翻坝高速公路、宜来高速公路宜昌段、神农架经兴山至长阳至五峰高速公路、枝江至湖南石门高速公路等前期工作。
初估项目包括95个长江港口泊位、258公里铁路、345公里高速公路、85平方公里城镇土地综合开发、65公里管道,总投资匡算约1500亿元。力争在10年内完成全部项目内容,年均投资约150亿元。
长江通,方能达四海。宜昌强化与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长三角地区的对接,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培育对外开放新优势。同时,学习“长江龙头”,对接上海自贸区。
一年来,宜昌用行动切实担负着承上启下、通江达海的大任,加速推进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身处沿江,心却在大海!这,就是三峡宜昌的胸怀。
万亿走廊,一座希望之城的追求
产业,如同城市之骨。骨骼壮,则城市强。
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离开产业支撑,一切均是空中楼阁。把“大城崛起”的轨迹,定格在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上空。一个个清醒的判断,成为决策层的共识。
未来的宜昌:优势在沿江,潜力也在沿江,希望更在沿江!
打造沿江万亿经济走廊,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这是宜昌的另一个全新追求。以宜昌高新区、宜昌新区、三峡枢纽港区、三峡旅游新区“四大平台”为载体,加快发展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六大千亿产业”。
近三年来,宜昌新区累计投资近1000亿元,日均投资1亿元,起步区初具规模,新区骨架基本形成。建成区面积由2012年的110平方公里,增加到2014年的152.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10万人增加到15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5.65%。
其实,宜昌新区的发展,仅仅是宜昌“四大平台”迅猛崛起的一个缩影。
值得称道的是,宜昌继获得“国家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国家试点示范后,去年再次斩获“国家第一批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4块国家级“金字招牌”。
如今,新成石墨公司研发的核能级石墨填补国内空白;东方微磁建立国内首家磁电子材料及芯片产业化基地;戈碧迦光电研发的高清成像H-LaK类光学玻璃新工艺达到国际主流水平;中船重工710所研发的深水下潜、远程图像扫描跟踪等技术领先亚洲;长机科技成为全国唯一全系列和最大的数控插齿机生产企业;南玻光电超薄玻璃生产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据统计,“宜昌智造”目前已拥有5个全球第一、4个亚洲第一、6个全国第一、2个全国领先。
从电力独大到多业争锋,其产业已实现完美升级。围绕构建与国际接轨、富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六大千亿产业”已呼之欲出。
目前,精细化工、食品生物医药产值双双突破150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突破1000亿元,新材料、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产值增幅均达两位数。未来几年里,宜昌将每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
我们深信:在宜昌,“万亿传奇”将不只是梦想!
绿色崛起,一座品质之城的坚守
绿色决定生死。在建功长江经济带中,宜昌时刻保持着绿色繁荣的自觉,挥洒着绿色发展的自信。
为推动铁腕治污,将大气污染防治纳入一票否决,先后出台了30多个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管理规定。目前,对火电、化工等19家企业下达整改通知,对13家重点废气排放超标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并对监管不力的环保干部、整改不力的企业负责人进行了问责。
对落后产能坚决说“不”!去年11月中旬,正式关停城区的安能热电、美联电力两家小火电机组,每年将减排二氧化硫2814.97吨、氮氧化物1860.39吨、烟粉尘76吨。主城区的大气环境因此得到明显改善,也赢得了民众的无数掌声。
与生态结盟,与环保同行,宜昌坚守“不用黄金换砖头”。到去年底,宜昌共淘汰炼钢及铁合金电(热)炉7座、产能66.1万吨,淘汰制浆及造纸生产线29条、产能31.3万吨,淘汰印染制备40台、产能3875万米,淘汰装机容量为2×1.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2台、年发电量1.5亿千瓦时,淘汰落后产能“小水泥”500万吨。
循环经济,是宜昌沿江经济走廊中最亮的春色。行走于宜昌高新区,循环链条无处不在。全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40多家,企业内部“体内循环”环环相扣,企业之间“体外循环”首尾相连。
猇亭园区,是全省首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先后投资44.68亿元,循环化改造28个重点项目,构建磷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硅化工“循环链”,成为全国最大的精细磷化工基地和先进制造业综合基地。
此外,宜昌还筹集各类资金10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环保能力建设等。今年,宜昌又对境内170公里长江干流、5条重要支流(黄柏河、清江、沮漳河、渔洋河、香溪河)、25条城区河流和107座城区水库,以流域为单元,全面启动综合整治。
速度与激情相融,高质量与可持续并重。在长江之滨、大坝之下,宜昌正尽情演绎着绿色崛起的经典篇章。本报记者郑广华
原标题:长江经济带的宜昌作为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