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长江深水航道枯水期施工为江豚让路
7月5日零时起,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实现初步贯通至南京,对船舶试行开放,南京至长江出海口可全程通航5万吨级及以上船舶。记者在航道工程现场采访发现,距离2019年二期工程整体竣工验收,时间已很紧张,但曾经如火如荼的工地目前却一片安静。工程指挥部负责人道出奥秘:为了避开长江鱼类洄游产卵期,只在每年枯水期施工,4月—7月暂停施工。
技术攻关 确保“深度”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是对南通至南京段227公里航道的福姜沙、口岸直、和畅洲、仪征等4个水道进行整治,结合疏浚维护措施,初步实现贯通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的建设目标。工程主要建设总长约20.4公里的浅堤6道、总长约19公里的丁坝30座、总长约4.4公里的护滩带22道、总长约1.7公里的护底带4道、加固护岸长约47.4公里、航道疏浚约1983万方,并配套建设导助航设施及其他相关设施。
与路桥工程不同,水运工程建设之前是“白茫茫一片”,建设之后是“一片白茫茫”。深水航道工程建设指挥部总指挥任建华坦言,二期工程河段里程长、整治滩段多、河势条件复杂,部分航道弯曲狭窄,施工与通航矛盾大;生态环境敏感、环保管理要求高,工程实施难度非常大。
停工前,记者曾在和畅洲工程现场采访。一艘巨大的深水抛填船上,中交一航局和畅洲项目部副总工姜立志手中的平板电脑上,清楚地显示抛石数量、抛填区域。“潜堤深泓处标高最大-35米,护岸工程中标高最深达-49.2米,这样的深度,在水运工程施工中前所未有,水深导致块石和袋装砂的漂移距离很大,准确掌握漂移规律和控制漂移距离是技术攻关的重点。虽已征战了多个水运工程,但中交一航局也感到难度前所未有”。中标后,公司迅速组织科研团队研发改造“砂桩1号”深水抛填船。施工前,先采用多波束测深系统对抛填区域进行水深测量,并绘制断面图,控制抛投工程量;通过定位仪和施工定位软件定位船位,定点定量抛投,一次成型。“不仅节约30%砂石,还大大提高抛填效率,保证了工期。”姜立志说。
设计施工 先思“环保”
长江沿岸分布着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集中式饮用水源取水口以及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域等,在治理的同时如何保护,成为指挥部考虑的头等大事。为避开长江鱼类洄游产卵期,施工时段特地选在每年的枯水期,4月-7月暂停施工,尽可能不改变鱼类资源现状。
在整个工程推进过程中,执行最严格的排放标准。施工结束后施工场地所有建筑垃圾不得弃至航道中,施工营地内设置化粪池,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经旱厕收集定期送至附近农田用作农肥。临时施工场地附近设置排水沟、沉淀池,对生产废水进行处理后回用作预制件养护水,严禁任意排放生产废水。施工机械维修产生的含油废水经过沉砂隔油和消毒处理后回用作施工场地洒水和预制件养护水。在饮用水源取水口附近施工前,与自来水厂协商,合理安排该水域水下施工作业时间,如水厂取水时间与水下作业时间错开,避免施工作业产生悬浮物造成生活用水水质下降。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每艘施工船舶均安装油水分离器,处理后的船舶舱底油污水、废油储存在专门的油污桶内,定期交由有资质的接收单位处理,生活污水也有专门容器收集处理。
深水航道 为江豚“让路”
为了避免施工船舶对江豚造成惊扰,在施工中所有船舶采取保护措施,并在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监督管理下,对江豚等进行监测、保护。中交一航局和畅洲项目部开工之前,多次请教专家,编制《施工期江豚保护专项方案》。指挥部组织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铜陵和镇江江豚保护区专家及工程监理部、环境监理部等单位的有关人员召开专家咨询会。项目部专门聘请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毕业生担任项目部专职江豚监察员。开工以来,项目部各项江豚保护措施落实到位,未发生江豚伤害事故。
同时,新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将不得新建码头和港口等项目,渔民也将逐步退出保护区,最终区域内彻底禁渔。目前正在酝酿在保护区内限航、限速。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博导杨光教授表示,深水航道建设的同时注重江豚保护,这是站在对历史负责的高度,经济建设与生态和谐共生的一个典范。(吕 妍)
编辑: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