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亮相
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天马”、江苏“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浙江之江实验室量子精密测量科学装置、安徽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出自各地的科技“重器”,列阵在“原始创新”展区,几乎可以代表国家级前沿水准。
5月23日,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创新成果展在安徽芜湖拉开帷幕,展示了318件长三角地区创新一体化最新重大科技成果,“区域贡献”在这个展览中被淡化,从展区设置——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共享合作可以看出,化竞争为竞合,彼此需要的“一体化”已经成为鲜明导向。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若以GDP论英雄,江苏堪称长三角的老大哥。然而站在产业转型的“新起点”上,江苏迫切需要上海的国际化牵引,需要浙江的创新协同,也需要安徽的分工合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江苏势在必行,这既是国家赋予的使命担当,也是自身发展的内生需求。
创新引领——科技创新的“策源地”
原始创新展区集结了长三角最前沿的科技成果,也基本可以代表国家创新的高度。“长三角在转型发展、对外开放、科技创新策源地打造等方面都是先行示范区。”日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信息研究所所长王振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展区内,记者看到,上海亨通海洋装备有限公司研发的“水生态感知网系统”已率先应用在苏州吴江东太湖水域,并为江浙交界水域“清水长流”提供生态环境监测和保障。由浙江大学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在发现新病原、确认传染源、研发新型疫苗等方面取得技术突破,成功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并在援助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中取得成效,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价为“国际典范”。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完成的“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战略科技支撑。
“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国产服务器’能率先在长三角地区的企业间推广运行,提振业界对于国产系统、芯片的信心。”现场,来自江苏无锡的神威·太湖之光推广部负责人杨雍提到,长三角产业发达、门类丰富,聚集了众多龙头企业,他期待,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太湖之光“小型机”以及“平台化”设备能在更为丰富的行业内布局。
原始创新展区是长三角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并在积聚、碰撞中形成“合力”,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为长三角甚至国家发展提供重要科创“引擎”。
立体生长——全局性改革的“试验田”
实体企业和产业,是江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最大凭借,也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内生需要。
“上海有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技术优势,而江苏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集群丰富,两地协同创新,往往能迸发意想不到的成果火花。”在共享合作展区,南京中科煜宸激光技术有限公司企发中心主任陶红告诉记者,该公司就是苏沪牵手的典型,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技术支撑,2012年落地在南京栖霞的经济开发区,近年来不断将激光焊接、3D打印落地在开发区内的各大企业中,为前沿科技成果市场化按下“快进键”。“经开区聚集了A.O.史密斯、西门子、熊猫电子等大型电子企业,电子零部件在这里率先实现了向‘精密制造’的转型。”陶红感慨,来自上海的激光技术,在江苏找到了更多“应用场景”,在电子制造、新能源汽车、国产大飞机零部件制造等领域成功找到落脚点。
立体生长,寻找整合的内生动力,是长三角一市三省共同的发展“诉求”,创新要素的流动,将不断降低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交易成本。在G60科创走廊规划展示馆,记者看到,来自苏州的企业绿的谐波,做精机器人关键技术,成功打破“减速器”长期由日本企业垄断的局面,而共享这一技术成果的是来自安徽芜湖的机器人制造企业奥一精机。“机器人关节、腰腹部位的转动,都依赖于减速器。”在展区,奥一精机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了苏州自主研发的减速机,降低了企业30%的制作成本。据悉,苏州绿的谐波已与来自安徽、上海、浙江等地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服务型机器人、问诊机器人、智能识别人体机器人等新型成果不断涌现市场。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不仅利于区域资源整合,也可能对全局性的改革带来诸多启发,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起点上,它必将发挥“试验田”的重要作用。
国际视野——期待成为“世界级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1/26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国家近1/4的经济总量。然而,更为珍贵的是,这里有科教文卫资源的积淀,这必将释放出区域发展的更大潜能,成为中国对接世界的舞台。
在共享合作展区,记者看到,创新要素在长三角区域内快速流动,缩小成果转化周期,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超级集群”。上海松江区企业超硅,对石英砂进行提炼,得到纯硅制作成硅棒;苏州企业晶方半导体科技公司再对其进行切割得到晶圆,清洗、封装形成芯片;而杭州企业嘉楠耘智以此为基础,研发设计出了全球首个7nm量产区块链芯片。展区工作人员介绍,挖掘各地“所长”,集结长三角区域内的“创新因子”,往往可以为国际视野下的核心技术研发争取时间,也可以尽可能地延长产业链,让产业价值再放大。
拥有国际视野,是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的天然优势,江苏也一度因上海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而获得发展机遇。随着一体化的推进,未来,江苏与上海将更好地化竞争为合作,进一步明确产业链上分工,共同对接全球产业链。
依托信息技术的发展,江苏和浙江应运而生了世界级平台,并有极大的互动和碰撞空间——江苏有世界物联网大会,浙江有世界互联网大会,可以预见,随着一体化的纵深发展,两大平台、两大产业将交相辉映、相互成就,带来更多世界级订单、国际化合作。除此之外,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在地理上相连、交通上互通,必将在一体化中形成优势互补、文化相通的都市生活圈典范。
“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要不断突破行政壁垒,在城市合作中带来新的发展增量,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的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名副其实的更强、更巨、更聚的世界级城市群。”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良接受采访时谈到,当下,长三角一体化正经历从1.0版本上升到2.0版本的阶段,对城市群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王梦然)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