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镇江市粮食流通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调研
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全面部署,确立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发展新定位,市委、市政府也对推动镇江迈上新台阶、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镇江作出了部署。粮食流通工作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为更好地推动全市粮食流通工作迈上新台阶,服务“新镇江”建设,本文对全市粮食流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推动全市粮食流通工作迈上新台阶的具体举措进行了思考。
一、全市粮食流通工作现状
(一)粮食供需形势趋向紧平衡。今年,我市粮食生产有望再获丰收实现十二连增,预计年粮食产量达24亿斤,但据统计,全市粮食年消费总量22亿斤左右,其中口粮消费13亿斤、饲料用粮4.5亿斤、工业用粮和其他用粮消费4亿多斤,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粮食供需逐步趋向紧平衡状态。
(二)粮食市场调控体系基本建立。粮食收储库点布局合理,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数量达到23家,既满足农民出售余粮,又发挥粮食购企业主渠道作用。严格按照粮食储备在产区能满足城镇居民3个月的口粮消费,在销区能满足6个月的口粮消费的标准落实储备任务,实行省、市、县地方储备一体化管理,市级储备粮规模达**万吨,成品粮储备**吨;制定了《镇江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编印《粮食应急工作手册》,落实全市粮油市场价格监测点达34个、监测品种13个,应急加工企业29家,粮食应急供应网点93个,粮食应急供应体系基本建立。
(三)粮食仓储物流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建有粮食物流园区2个,国有粮食企业有效仓容总量44.8万吨,“四散化”率96.7%,应用机械通风、粮情测控、环流熏蒸、谷物冷却等储粮新技术仓容量27.3万吨,配备收储信息化系统的库点27个,逐步形成以现代粮食物流园区为龙头、中心库为重点、骨干收储库为补充和基层收纳库为支撑的粮食仓储物流体系。
(四)粮油加工业规模化初步显现。全市现有各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企业40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2家、市级26家,先后创成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江苏省著名商标13个、江苏名牌产品6个,形成了面粉、油脂两大粮油加工业集群,处于苏南领先地位,“十二五”期间预计全市粮油加工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49.8亿元、利税29.1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38.6%、32%,分别比“十一五”时期增长3.48倍、2.82倍。
(五)粮油市场监管能力得到加强。机构改革后,市粮食局设立了监督检查处和政策法规处,各辖市区粮食部门也都建立了相应的监督机构、成立或者挂牌设立了粮食行政执法大队。全市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的粮油检测机构3家,其中2家获得国家粮油质量检测站授牌。建立健全形成了全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联席会议、区域间联合执法等一系列联合执法制度,完善涉粮企业信用数据库,推进差别化监管,提升了行政执法效率;放心粮油经营网络实现了全覆盖。
二、全市粮食流通工作存在的问题一是粮食收储能力严重不足。正常年景,全市粮食生产总量约120万吨,按1比0.7常规配比,全市共需配备储粮仓库约84万吨。据统计,全市目前实际拥有储粮仓容70万吨,其中国有粮食企业仓容44.8万吨,满足不了粮食收购、储备需要。今年,粮价下行压力加大,其他市场收购主体入市谨慎,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任务加重,仓容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同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小弱散”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经营规模普遍偏小,19万吨仓容分布在52个粮库,平均每个库点仓容3654吨;粮食收储设施陈旧老化严重,仓储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粮食仓储现代化水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粮库管理方式和信息化建设亟待提高。
二是粮食应急管理基础薄弱。粮食应急供应网点数量不足,功能不完善,配送效率低,布局不合理,面向农村和边远地区等应灾应急供应能力尤其薄弱。现有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整统一规范的信息监测平台和科学灵敏的预警预测功能,粮情信息采集不全面、时效性差,采集手段落后。虽制定完善了《镇江市粮食供应应急预案》,但《预案》制定以来尚未开展过应急演练,紧急情况下,可能会出现管理协调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是粮食质量监管能力不足。我市粮食市场监督执法体系不够完善,粮油质量监测机构不够健全,粮油质量安全指标快速检验能力不足,粮食流通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未建立,造成粮食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四是粮油加工业发展后劲不足。粮食加工与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有效衔接不紧密,对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带动粮食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产品加工能力相对过剩,初级加工产品多,产业链延伸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全市粮油加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推动全市粮食流通工作迈上新台阶的主要设想
(一)总体思路。以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以人民群众普遍受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依法治粮优化市场环境,创新转型提升产业发展能力,加快建立高效、开放、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二)主要目标与序时进度。到2017年,在粮食流通方式、基础设施功能、产业发展层次、企业市场活力、行业管理水平上有较大提升,全市粮食安全有更加可靠的保障。到2020年,实现粮食流通效率显著提高,粮食流通组织持续创新,粮食流通方式全面转型,粮食市场监管高效有力,粮食调控保障稳固可靠。
(三)主要措施
一是对接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推进粮食流通业态迈上新台阶。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主动适应粮食生产方式的变革,鼓励粮食企业创新经营体制机制,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主动融入农业、联合农户,通过控股、参股、合作、订单等形式,参与粮食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与粮食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粮食经纪人的合作,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创新粮食企业经营模式,鼓励、推动企业向生产和消费领域拓展,推进产销区企业合作和基地、市场共建,发展城乡“放心粮油”网点、连锁经营、粮食银行、网上粮店等新型流通业态,构建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彻底改变收原粮、卖原粮的传统经营方式。围绕“全省军粮工作军民融合式发展试点示范市”建设,依托镇江市军粮供应中心,拓宽军粮供应服务领域,创新军粮供应模式,建设厂、站、库合一的粮食产业园。
二是加大仓储物流建设力度,推进基础设施水平迈上新台阶。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推广符合节能减损要求和适应区域粮食收储实际的新仓型,调整优化国有粮食企业收储库点布局,配置先进适用的仓储作业设备,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等功能,扩大智能控制储粮机械通风、低剂量磷化氢环流熏蒸、智能粮情检测分析和高效谷物冷却“四合一”新技术应用;投资1.5亿元,新建20万吨仓容,解决仓容不足与农民“卖难粮”的矛盾;投资2000多万元加快粮食烘干设备建设,实现规划库点烘干设备全覆盖。2020年全面完善库点配套设施,先进技术普遍利用,实现储粮基本现代化。加快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备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提高物流组织化程度,实现散装粮运输全程无缝连接,推动项目向园区集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形成2-3个运作规范、集粮食仓储、运输、检验、交易、加工、配送、信息等现代物流服务功能和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粮食物流园区,使镇江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粮食物流通道节点之一。
三是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创新,推进产业发展能力迈上新台阶。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利用镇江在粮油加工产业方面良好基础,依托镇江地区水路、铁路、公路交通便捷,紧邻长三角核心区等有利条件,抓住粮油产业结构调整契机,促进粮食产业规模化发展,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到2020年底形成2-3个技术含量高、综合利用全、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粮油加工示范基地或集聚区。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支持企业做大做强、靠大靠强,加大科技创新、品牌创建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强粮食深度加工技术研发,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米糠、稻壳、碎米、玉米胚、麦胚等副产物高效利用,打造华东地区粮油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企业资产优化组合,鼓励国有粮食企业与民营粮食企业融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粮食企业发展活力。
四是完善粮食收储供应体系,推进市场调控能力迈上新台阶。抓好粮食收储工作,统筹科学设立粮食收购网点,在继续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政策性粮食收购,改进和创新粮食收储服务方式,引导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创新地方粮食储备机制,加强地方粮食储备管理。加强粮食市场监测,优化粮情市场监测网点布局,加强对粮食生产、需求、库存、价格、储备和粮油市场动态以及相关突发事件的跟踪监测和预警分析,建立镇江市粮食安全预警模型,及时发布准确的粮食信息,建立覆盖全市的粮食宏观调控市场信息监测直报体系。强化应急供应管理,2020年前,建成1个粮油应急供应配送中心,185个粮油应急供应点,建立以镇江市成品粮应急供应配送中心为龙头,以社区和乡镇全覆盖的粮食应急供应网点为基础,构建市场化格局下的粮食应急加工、储运及供应网络新体系,实现城乡应急供应网络全覆盖,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备、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系统,增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类突发事件的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
五是加快粮食信息化建设,推进流通科技水平迈上新台阶。推广运用智能化管理技术,推进中心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重点建设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智能储藏保管系统、智能出入库系统、智能安防系统、省市综合监管系统等“五大系统”,更好地保障在库储存的粮食数量真实、质量安全,提高粮食仓储管理效能,2020年前实现粮库作业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建设互联互通的市县粮食信息化平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粮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粮食收储可视化管理系统、储备粮远程监管系统、价格监测与分析系统、粮食应急保障信息系统、粮食仓储管理系统、原粮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监督检查执法系统等10个核心业务信息化子系统,着力打造基于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云服务平台,提升粮食收储监管水平。发展粮油食品电子商务,建设集竞价、招投标交易方式于一体的粮食网上电子交易平台,打造无形的网上粮食市场,形成虚拟店铺与现代物流的紧密结合。
六是保障粮油质量安全,推进行业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提升粮食行政执法效能,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强化行政权力制约,加强行政执法培训,加强执法机构建设,完善执法工作机制,加大检查执法力度,维护粮食市场秩序,开展涉粮企业信用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提升行政执法效果,2020年底实现移动执法装备配备率、专项执法经费到位率、信用分类监管实施率100%。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健全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粮食产地准出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加强监测预警,严防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粮食质量安全风险。加强对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真菌毒素超标粮食的管控,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防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健全机构,强化职能,完善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粮食行政执法体系,不断提高粮食行政执法能力。到2020年,新建和充实提高4个辖市区粮油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提升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能力和水平。完善“放心粮油”销售网络,到2020年全市建设完善“放心粮店”经销网点150个,完善提升放心粮油示范店50个,放心粮油销售店、示范店遍布农村集镇、农民集镇居住点、城市所有社区,建立和完善“放心粮油”食品安全、索票索证、诚信档案等经营管理制度,根据国家制订的“放心粮店”行业标准和城乡居民粮油消费安全的要求,按标准进行规范化改造,坚持市场化原则,推动建立为示范店供货的规范的粮油加工、配送渠道,并加强对流通各环节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