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借力央企巨擘推动“两聚一高”
中节能、中国黄金、保利集团、中国建筑等134家央企国企,日前“组团”前往镇江考察,并与镇江签约合作项目20个,总投资486亿元。其中,中林(镇江)生态产业城项目投资达100亿元,高科技、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占比70%以上。
镇江市充分利用区位交通、创新资源、生态环境、高效服务等组合优势,近年来集聚了北汽、中储粮、中节能、中航工业等一批央企国企。截至2016年底,全市已签约落户的央企投资项目达到70个,协议投资总额1880.76亿元。
镇江市委书记夏锦文说,加强与央企国企的对接合作是镇江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的战略重点,“镇江要创造更加宽广的发展舞台,招引更多央企国企及优质项目落地镇江,全力推动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证明,大力度引进央企来镇投资,是促进镇江产业优化升级见效最快、效果最为明显的一条路子。”
“小分队”上门 5年赴央企500多次
去年底,镇江市领导带领市国资委、国控集团相关领导组成的小分队到北京中信集团拜访,对接“镇江低碳产业基金”合作事宜,拟发起首单总规模100亿的低碳产业基金,共同投向镇江低碳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引擎式项目。
镇江活跃着多支类似的专业招商“小分队”。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市领导带着国资委、城建集团、文旅集团、索普集团等市属产业集团,分批次赴北京、上海等地央企总部对接产业项目,开展招商选资活动,累计赴央企洽谈500多批次,拜访了几乎全部央企集团。
踏破铁鞋终获成果。北汽集团、中节能、中国船舶、航天科工等一批央企(国企)巨头近年来相继登陆镇江,夏锦文说,“它们成为推进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稳中奋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出动专业招商“小分队”,镇江变撒网式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提高招商的质量和实效。“既要资金的强,更要产业的优,着重围绕镇江现有的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开展招商。”镇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倪斌说,“我们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加强项目预审和考察论证工作,从源头上选准项目、选好项目,对高耗能、高排放、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准入。”
产业链招商 40个落户项目互相关联
在镇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园,聚集着中国航天三院、西飞公司、费舍尔航空部件、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等一大批项目,各自的拳头产品又串成了一条产业链。产业园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陆建林说:“航空航天产业园是镇江市重点打造的特色园区,近年来,我们围绕航空航天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对接央企实施精准招商,已落户的项目,产业集聚高地的态势初步显现。”
丹徒区以北汽镇江项目的落地为契机,大力发展汽车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积极推动汽车装备制造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润州区以哈电、中船项目为牵引,着力培育海工产品及船舶配套产业链;丹阳市以中冶集团项目为核心,拓展大型结构铸件产业;句容市与上汽集团合作,强力推进以特种农用车零配件及整车为主的特种车产业链……镇江市国资委主任董和建告诉记者,镇江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重点产业进行精准招商,引进上下游配套、产业链纵向延伸的关联项目,创新推出了打造特色园区和特色产业链龙头的“孵化辐射”模式。他介绍,镇江目前已签约落户的央企(国企)项目中,40个属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项目,其中,装备制造15个、新能源3个、新型材料2个、现代物流4个、航空部件2个、现代服务业14个。其余22个属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及电力发电等项目。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镇江将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重点培育两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和千亿级旅游业,为央企国企创造更加宽广的发展舞台。
“店小二”服务 让项目“留得住做得大”
北汽镇江基地从签约到开工仅用53天;从全面开工到全面竣工仅历时345天;从首车下线到实现量产仅用7个月。北汽(镇江)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何章翔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汽车整车生产资质的审批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为加快推动北汽落户,镇江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负责人平均每两个星期去北京一次,“经常是早上坐第一班高铁出发,晚上坐最后一班飞机回来,最终仅用了半年时间就把整车资质的问题解决了。镇江的工作效率真是惊人”。
中储粮、中节能等项目签订战略投资协议后不到一个月,就已迅速进入实质性对接运作阶段。中储粮油脂镇江基地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中说,“中储粮油脂镇江基地的快速发展,主要还是得益于镇江地方政府为企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央企项目不仅要引得来,更要留得住、做得大”,在夏锦文看来,好服务就是“发扬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店小二’精神,为央企国企提供零距离、全天候、高效率的优质服务”。“做的比说的好,兑现的比承诺的多”,从前期与央企对接,到后期项目签约、开工建设,全程“店小二”的跟踪服务叫响了镇江的招商品牌。为让项目在镇江“安心扎寨”,镇江还首创地市级央企联盟,通过搭建政府与央企、央企与央企、央企与其他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平台,累计帮助央企协调解决问题120余件。(唐为 宋鹏程 晏培娟 朱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