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锡山区推动“靶向帮扶”救助困难家庭

07.10.2016  12:03

  走进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锦阳村王芳家时,这位30岁出头的姑娘正帮着母亲做家务。10年前的4月,在工厂上班的王芳突感颈部以下没有知觉,一天之内,她就全身瘫痪了。为了看病,家中花完了所有积蓄,还欠了很多债,但她还是没能站起来。2009年,锡山区建立“支出型深度贫困家庭救助机制”,突破原有对低收入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从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综合考量,救助因病、因残而陷入深度贫困的家庭。当年12月,家中已经无钱给她看病的王芳进入本地一家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每月近1万元的费用全部由政府救助。几年康复治疗下来,王芳终于能走路了,还可以帮着做点家务事。“如果不是依靠政府帮助,家里根本就付不起康复费用。”王芳说。

  这是锡山区救助贫困家庭的一个缩影。锡山区属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共有10余万户居民,其中贫困家庭500多户,占比虽然很低,但如何让这些贫困家庭得到精准扶贫政策红利并摆脱贫困,是区委区政府一直关心的大事。锡山区委书记陆志坚说,如果这部分群众不能按期脱贫,就不能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所以,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高度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使得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人家掉队。

  锡山区是根据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对贫困家庭进行划分,使社会救助由单一的收入贫困向支出贫困辐射。锡山区民政局局长席子南告诉记者,所谓支出型贫困,指的是由于家庭成员发生重特大疾病,遭遇车祸、火灾等突发性灾难,导致返贫的家庭。在慈善组织和红十字会以外,锡山区由财政资金为主建立了救助原始资金,并形成了科学的救助制度:突破原有村(居)委推荐、个人申报、上级审批的传统工作程序,设计了一张《锡山区困难家庭救助需求评估表》,多方面对困难家庭进行评估,得出救助需求指数;从发现深度贫困家庭到帮扶,要经过6个环节,其中有两轮公示,防止出现不公平和投机行为。2014年,区里加大救助力度,设立了覆盖全区的亿元级贫困群体帮扶基金会,政府出资2亿元,企业募集0.5亿元,为深度贫困帮扶工作提供了长期充足的资金保障。

  东亭街道的老张14年前因车祸失去工作能力,妻子也没有工作,家里有3个孩子,全家5口人靠低保金生活,大儿子考上大专后,本想放弃就读,刚好锡山区推出困难家庭学业救助,老张家被纳入救助名单,政府给予每年1.5万元的学业补贴。如今,他的3个孩子都顺利进入高校就读。截至今年6月,全区已累计发放学业补贴700.65万元,接受学业救助的孩子中,大学本科生有171名。有的学生毕业后,政府推荐就业,其中一名孤儿便通过竞争走上了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现已成为一名镇政府工作人员。“困境家庭脱贫的希望在小孩身上,保障了小孩的学业,也是给了这个家庭走出困境的信心和希望。我们没有让一个孩子因家贫而失学。”席子南说。

  除了解决帮扶对象在从基本生活保障到学业、医疗上的问题外,锡山区还注重解决这些家庭成员的就业问题。2014年设立特困帮扶基金会时,全区有1600余家企业参与募集。去年区里建立帮扶对象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和爱心企业信息库,对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全面实施就业援助。许多企业积极响应,拿出合适的岗位招收深度贫困家庭的子女。该区英特派金属制品公司董事长尹克勤说,除了捐资外,他们公司随时准备接收困难家庭的孩子来上班。

  记者了解到,锡山区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呈逐年加大趋势。2010年向216户次深度贫困家庭发放帮扶资金242.43万元。2015年有1329户次接受救助,发放资金为1718.96万元。单户最高帮扶金额由2010年的3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15万元。2015年,全区帮扶超过5万元的家庭占比为8%,超过10万元的家庭达2%。7年来,4950户次的深度贫困家庭、1000多人次的深度贫困家庭学生和孤儿得到救助,“缺什么,补什么”的精准扶贫,让该区一半以上深度贫困家庭摆脱了贫困。 (朱新法)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