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应加力支持服务业
服务业正在受到决策层越来越多的关注。
日前,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介绍中国结构改革经验时表示:“以往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都偏重对制造业领域的支持,现在也要改变思路,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
周小川何以寄望于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改变思路,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
这是因为,虽然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有所提高,2013年达到46%,但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相比仍然偏低。正因为偏低,不仅今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示范建设;3月21日,李克强总理在节能减排及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4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再次强调,加快弥补服务业这块“短板”,用税收等杠杆来培育壮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5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8月6日,国务院更是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做出全面部署。中央希望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引擎。
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并非无缘无故。
众所周知,目前影响中国经济运行的风险,主要来自地方债务风险、制造业产能过剩风险以及房价下跌风险。这些领域的风险,表面看是源于四万亿时代的过度投资,但根子却是经济增长驱动模式出了问题。要改变经济增长驱动方式,戒掉经济发展中的“信贷瘾”,去除对投资的过度依赖,防止债务风险继续攀升、楼市泡沫继续膨胀、过剩产能继续增长,就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而随着中国政府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以及民众收入的持续增长,包括文化教育、医疗护理、通讯游戏、电影娱乐等在内的服务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在政策引导下,目前,服务业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新设小微企业青睐的掘金之地。
数据显示,自今年3月1日工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以来的半年内,新登记的市场主体达659.59万户,同比增长15.75%。每一个工作日新登记市场主体5万户。其中,新登记企业192.70万户,同比增长61%。这些企业,主要在第三产业领域。比如IT产业、文化体育、娱乐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其他行业的增长速度,且主要是小微企业。
不过,相比于制造业的重资产,服务业显然是一个轻资产、重人力的行业。这个行业要想大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创新支持。特别是小微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可能除了几个专利,或者装在创业者大脑里的一些创意外,没有其他任何资产。对于这类服务型小微企业,金融应给予更大支持,虽然需要金融机构花费更多精力,进行更多创新,但一旦扶持做大,这些企业的回报同样非常惊人。比如一个“爸爸去哪儿”的电影,就能获得7亿元票房。这对传统制造业而言是不可想象的。不过,不是所有金融机构都有兴趣和信心。
为了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今年以来,不仅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发布了《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从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适度增长、抑制金融机构筹资成本不合理上升、缩短企业融资链条、清理整顿不合理金融服务收费、提高贷款审批和发放效率、完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等多个方面同时发力,而且9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大税收和融资、财政等政策支持,扶持小微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至少7次直接涉及小微企业相关政策,“一行三会”也纷纷出台各项引导或扶持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
不过,此次周小川在二十国集团(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专门呼吁商业银行、资本市场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表明即便金融机构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不少,但针对服务业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仍属“短板”,仍需商业银行、资本市场紧随中央政策,转换思维,加大支持力度,提供更多融资机会。
目前看,服务业发展正呈现出令人鼓舞的新气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46.6%,比去年同期提升了0.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经济正在由原来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变。更为重要的是,8月份汇丰中国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升至54.1%,明显高于上月数值50%,创2013年3月以来新高。这个重要变化,表明服务业扩张步伐加快。正是由于在拉动就业和吸纳就业人数上远高于传统制造业的服务业扩张加快,才有了虽然8月份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不能尽如人意,但全年就业目标却基本完成的经济新亮点。
可以相信,随着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改变思路,积极支持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将会迎来更快扩张,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也将步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