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铁道游击队抗日传奇:插入日军交通动脉的尖刀
中新网9月2日电题:忆铁道游击队抗日传奇插入日军交通动脉的尖刀
作者:李欣万照广
“爬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驰的骏马。车站和铁道线上,是我们杀敌的好战场……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便会立即回想起“铁道游击队”这支活跃在鲁南地区的抗日队伍,如一把插入日军交通补给要道上的尖刀。
铁道游击队的原型鲁南铁道大队,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由铁路工人、小商贩、矿工、农民和流浪无产者组成的抗日武装,在抗战期间,完成了飞车夺药,巧截布车,铲除日军特别侦谍队头目高岗,护送刘少奇、陈毅穿越封锁线等任务。
作家刘知侠经过多次深入鲁南铁道大队探访,于1953年写就了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目前《铁道游击队》已累计出版了近400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小说后又被陆续改编为影视剧,这使铁道游击队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熟识。
据铁道大队研究专家、枣庄市薛城区宣传部副部长范祥广介绍,铁道大队在日军防守严密的临枣、津浦铁路线上与日军斗智斗勇,周旋了7年,对日作战300余次,消灭日伪军5000余人。最终困守在临城沙沟车站的1000余名日军,在铁甲车大队长太田的带领下,向不足100人的铁道大队投降。
“小小的沙沟站是当年铁道游击队接受日军投降的见证!”在沙沟镇党委委员杨家军的带领下,记者沿沙沟西村的小路向京沪铁路方向前行,一座掩映在树林中的二层小楼建筑便是沙沟车站。原起于天津,止于上海的老津浦铁路,一直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现已经并入京沪线,如今沙沟站的客运和货运业务早已经停止。沙沟火车站西侧一处被当地人称为“红石岗子”的缓坡处便是当年的受降地。
“受降时间应该是1945年12月1号下午4点,地点就是在沙沟车站西边的一片开阔的庄稼地里!”回忆起受降的具体情况,现年92岁的老铁道游击队队员李德福仍然清楚的记得。
“日军投降时有一整套完整的程序,首先由太田和小林分别把自己的指挥刀交给郑惕和刘金山,然后日军一个小队、一个小队前来缴枪。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拂晓,日军才把武器交完。”回忆起受降场景,现年89岁的老铁道游击队队员郑君伦老人见证了那一历史时刻。
而接受日军投降的鲁南铁道大队队长刘金山便是小说《铁道游击队》中队长刘洪的原型之一。刘金山92岁的夫人徐惠华向记者介绍,刘金山生于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蔡庄村一户矿工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938年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在滕峄地带的活动。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与部队失去联系。1940年9月,经人介绍加入了铁道大队,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铁道大队的骨干力量。在老队长洪振海牺牲后,1942年5月刘金山正式成为铁道大队队长。
“爸爸最早的想法是葬到微山岛,他认为枣庄是铁道游击队起家的地方,微山岛是铁道游击队活动的一个根据地、大后方,一有什么危险情况就撤到微山岛。所以,他对微山岛的感情深得很。”刘金山次子刘陵说:“但临终前,父亲改变了主意,希望回到薛城。他说铁道游击队发展壮大的主战场在那,铁道游击队的魂在那。”
刘金山死后,家人将其骨灰安葬在枣庄市薛城区临山南麓铁道游击队纪念碑东侧,以此来陪伴他曾经并肩战斗过的战友们。
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南麓,原铁道大队副队长王志胜的墓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行字:铁道队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同样也是被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人民所崇敬。署名:日本友人、反战同盟士兵田村申树。(完)
原标题:忆铁道游击队抗日传奇:插入日军交通动脉的尖刀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