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锁住”城市扬尘 “让位”蓝天白云
中新网金华5月8日电(见习记者李婷婷)“十面霾伏”——当昔日用作诗情画意的“一缕袅袅青烟”,如今与大气污染搭上边,就让人变得心惶惶、视茫茫,呼吸不畅,心情糟。并提醒着:经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无可回避的烦恼与阵痛。
其中,扬尘污染作为近几年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黑手”之一,也愈发影响到市民的生活环境。数据显示,在浙江金华的本地污染源中,扬尘(包括建筑扬尘)占到PM2.5來源的10%左右。作为罹“尘”市发展之后的痛定思痛,金华正在全力攻坚一场“清尘”战役,以尘源破题,架构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线”治尘模式,以图“锁住”城市扬尘,“让位”蓝天白云。
重拳出击:综合政策围剿城市扬尘
30岁的小胡从金华城区穿越而过,在二环北路附近,10多个身影跳进他的视线。“他们正在弄卫生,就连挖掘机也开了进来。”小胡感到很诧异,“以前,这些堆土的地方没人理,现在开始有人管了。”随后,在很短的时间里,一些原本洒漏在路面上的渣土被清扫干净了,破损的围墙也修补好了……
后来,金华传来好消息,2014年四季度,金华市区PM2.5浓度均值为67ug/m3,同比下降40.7%;AQI指数优良率同比提高37.9%,月PM2.5浓度下降幅度列浙江省前三。
而事实上,无论是小胡眼中的变化,还是数据印证的空气转变,这一切都与金华几个月来深入、连续、持续的治尘努力密切相关。
“金华空气质量总体状况良好,2011年曾经列浙江省首位,但近年来大气污染呈现不断加剧趋势,形势十分严峻、令人担忧。”在去年召开的金华市精品城市建设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上,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曾对该市的大气污染问题痛心疾首:“试问拿出这样的生态报表,如何向老百姓交账?我们必须知耻而后勇、知不足而快进,痛下决心、狠抓整治,全力以赴打一场呼唤蓝天白云的翻身仗。”
而在这场“翻身仗”中,扬尘治理无疑首当其冲。在徐加爱看来,扬尘是大气污染、造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其治理也是改善空气质量、治理雾霾见效最快、成本最低的务实举措。他认为,扬尘整治的背后是民生问题,是对百姓的态度问题,是抓工作的作风问题。
重担之下,2014年,按照金华治尘的总体部署,一个囊括了新制度、新考核、新流程的《金华市城市扬尘控制行动实施方案(2014—2017年)》亮相。《意见》指出,要通过四年时间,实现对城市扬尘的有效控制,使全市城市扬尘污染大大降低,促进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效改善。
而包括金华市建设局、市行政执法局、经信委、交通局、国土局、公安局等等,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都要做好各自的治尘行业管理责任,并承担监督指导责任。
“扬尘不仅是市民之苦,更是城市之痛。”金华市建设局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要想真正“锁住”扬尘,必须由建设部门“单兵作战”到公安、交通、环保等部门联合执法转变,共同编织“无缝隙”治尘网,才能成为金华治尘最为关键的制度基石。
从“尘源”破题:建筑工地全面改观
“这回算开了眼界。以前记忆中脏乱差的工地现在大变样了!”五一过后,记者来到金东区多湖街道横塘沿社区拆迁安置工程建筑工地,家住附近的吕先生十分感慨,他说,以前的工地可谓“蓬头垢面”,附近居民经过时都不得不捂鼻快走。
“但现在的工地变得整洁清爽了,搞得像工厂一样。”正如吕先生说言,记者看到,该工地内所有的建筑路面都进行了硬化处理,裸露渣土都用人工草皮或安全网覆盖,还有几辆专业电动洒水车在不定时作业。最显眼的,则是高空塔吊上多了一套喷淋系统,大伙称它为“消尘神器”。
据该工地技术负责人盛锋介绍,这套喷淋系统由水泵、管道、喷雾装置等组成,平均每台塔吊有30余个喷淋,它们一“张嘴”,喷出的放射状水雾就能将尘土浸湿在地,覆盖工地内的施工道路。
“在早、中、晚时间进行三次喷淋,每次约为1小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盛锋说,这套自动喷雾系统是技术人员们自己改装的,每台材料加装费仅需4000余元,比浙江省外同类设备节约了14000余元。
此外,该工地的主要进出口还设置了一个长长的过水池。说话间,一辆“灰头土脸”的渣土车缓缓驶进池里,接着2名工人再用高压水枪喷向运输车的4个车轮,流下的浑浊的泥巴水被收集到大门口一侧的小池子中,进入循环利用。
“这还不算,工地的大门口,我们还装有两个摄像头,对进出车辆实时监控。”据金华市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站长俞庆胜介绍,该站对中层以上的干部实行联络员制度,他们每人要负责2-3个项目的扬尘治理工作,每星期抽出半天去责任工地上班。而门口的视频影像则会同步传到他们的电脑和手机上,“这样既避免了我们人手不足问题,又能给他们无形加压。”
俞庆胜说,这是实现工地信息化监管的第一步,今年他们将对所有监管的工地项目设联络员制,并且每个月对建筑工地进行检查、考核和排名通报。
记者了解到,横塘沿建筑工地上的一整套降尘措施共花费20余万元,而这正是金华从“尘源”破题,给工地“戴上口罩”的一个缩影。去年,金华对市区全部在建工地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共检查在建项目261个,查处渣土运输车辆330辆,处理无主建筑垃圾178处。而针对工地扬尘治理,金华市建设部门则专门提出7个100%目标,严守防线。
随着当地政府对于城市扬尘污染防控的常态化管理,昔日“肆虐”施工工地的扬尘,已不再有往日威风,带来的则是工地面貌的全面改观。
从“中端”严控:渣土车洒水车双管齐下
“渣土车在街上肆无忌惮地跑,一开过就带起阵阵灰尘,一双皮鞋穿回家,鞋面就扑了一层灰。”超速超载,沿途遗撒,被称为城市“黄蜂”的渣土车一直备受市民诟病。
虽然交警、城管等多个部门给渣土车戴上“紧箍咒”,并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记者走访后发现,金华二环西路、二环北路上仍存在“顶盖敞开”的渣土车,特别是夜晚,车辆飞驰而过留下一地烟尘。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渣土车行业监管无力?
“渣土车营运主体复杂,许多驾驶员多为外省人,安全意识淡漠,且在降低成本的皮鞭下,车辆多拉快跑现象十分突出。”金华市建设监察支队支队长段定乾对记者坦言,执法队员也时常遭遇“执行难”的尴尬。在他看来,这是渣土车本身不能被有效监管的问题,人为的盯防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十几名执法队员的力量也显得单薄。
因此,整治渣土车要从根本上改变监管部门的执法思路。比如,将违规渣土车与工地捆绑处罚,从源头上进行监管。给渣土车安装车载GPS导航系统、行车记录仪,对每辆渣土车的运行轨迹、车速等参数实现24小时动态监控。一旦有渣土车违规,坚持责任倒查,取消该项目的标化工地、优质工程等申报资格与建设,取消施工、监理单位的评优评先资格,并列入不良行为名单公示。
“罚款也许不能震慑他们,但若被扣上不良记录的帽子,后面影响可就大了。”金华市建设监察支队渣土大队大队长徐辉介绍,如此一来,不少建筑工地吃了苦头,疯狂的渣土车也渐渐变得“温顺”了。
现如今,金华违规的渣土车身影是越来越少,而发出熟悉音乐和嗤嗤喷水声的洒水车则是随处可见了。据了解,金华对市区主要路段实行16小时连续洒水作业,对重点路段每天进行6—8次的覆盖式洒水,主、次干道每天进行不少于4次的覆盖式洒水。日前,金华市政府还统一采购了26辆最新款的喷雾降尘清洗车。
而且,金华二环内每个路段还推进路长制工作,即站长以上人员每人负责一条道路,进行检查、指导和服务。
从“末端”延伸:加强监管执法
自去年以来,金华市通过跨区交叉执法、多部门联合执法,掀起了扬尘专项整治“风暴”。而其中则不断密织着管理者、参与者、实践者的良苦用心。
“扬尘治理不能光靠老天帮忙,关键要靠自己。各相关责任单位要各司其职、握指成拳,合力抓好治理工作。”日前,徐加爱在部署扬尘治理工作时强调,要坚持从源头抓起,实行全过程、无缝隙监管,并把扬尘治理工作纳入各级各有关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和主管责任。
据段志乾介绍,今年他们将对建设工地实施“门前三包”,即要求施工单位、开发商、建设单位三方签订扬尘治理责任书,若对控制措施不到位、执行不到位的,则要“红牌”处理,采取强制代整改措施,并没收控制扬尘保证金。
在在建项目工地门口,还要设立扬尘控制公开承诺牌,公开举报电话号码和工程扬尘控制负责人电话,并依托8890便民服务平台,设立监督有奖举报电话,对提供的举报线索,经查实后每条给予50元奖励。
“整治目的不是取缔,是要让扬尘控制更加规范化,从而保证金华水更清,天更蓝,市民宜居环境更好。”采访中,建设部门多位负责人都这样表示。
扬尘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特别是金华目前正处在建设高速发展的阶段,自然还将面临多方考验。比如渣土车仍存在“漏网之鱼”、常规排查还存在死角等,对此金华市建设局负责人表示,向扬尘宣战绝不是一阵风,更不会雨过地皮湿。下一步将加大宣传、发动、督查、考评、问责力度,保持高压态势,打好这场持久战,换回蓝天白云。(完)
稿源:中新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