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江泰兴圩,一道别样风景

22.02.2015  18:04

  说到越江,靖江人都熟悉,但要是说到泰兴圩,知道的人可能并不多。

  

  泰兴圩在哪儿?从环城东路向南,在滨江新区华阳路北侧有一条东西向的圩,就是泰兴圩。这里稍微上点年纪的人,会讲靖江话和泰兴话两种方言,一些家庭至今还保留着泰兴人过年的一些习俗。

  

  “三里路长的泰兴圩很有名的,从西天生港一直到东天生港,都属我们泰兴圩。”说起泰兴圩,当地人颇为自豪。

 

  

  泰兴圩与泰兴的渊源

  

  这里与泰兴还有一段距离,周边其他地方的人都说靖江老岸话,这里为何独独与众不同?

  

  从地理位置上讲,泰兴圩位于滨江新区华阳路北侧,华阳路原来叫虹兴路,2014年,滨江新区对这条道路进行拓宽改造,将这条路更名为华阳路。

  

  关于泰兴圩的来历,老泰兴圩的人都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泰兴过来的。

  

  滨江新区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克任今年82岁,他家原来住在泰兴圩,一直到2005年拆迁才搬了家。关于泰兴圩的由来,他听长辈们说起过。他们的先辈是泰兴人,当时挑着担子来到靖江种沙田,后来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人越来越多,便形成泰兴圩。但先辈究竟是泰兴哪里人,他也说不清。

  

  陈克任说一口靖江话,略带些泰兴口音,要是遇到老泰兴圩的人,他就说泰兴话。陈克任回忆说,上学时,班上的同学说他们泰兴圩的人是“夹沙蛮”,就是说他们说话既不像靖江话,又不像正宗的泰兴话。年纪大的人,原来的口音改不过来了,“泰兴圩45岁以下的大都不讲泰兴话了”。

  

  不过,关于泰兴圩的范围,民间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多数老泰兴圩居民认为,泰兴圩包括越江村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共六个组,约300户人家、近2000人。另一种说法是,越江三组应该叫和兴圩,“我们东边是泰兴圩,西边是泰兴圩,就我们中间这一百多米长的圩叫和兴圩。”越江村三组居民陈兴华说。

  

  今年58岁的陈兴华能说一口流利的泰兴话。“我们的老祖宗也是泰兴人,只听说祖上在泰兴马甸,但从来没有去过,在泰兴没什么亲戚。”陈兴华说。但提起泰兴,陈兴华心底总有一种亲近感。有一次,他在一家店里,听店主说到一种产品是泰兴马甸生产的,他很自豪地对店主称马甸是他的老家。

 

  

  秦兴圩习俗

  

  泰兴圩保留着不少泰兴的风俗习惯。

  

  泰兴人过年时喜欢做豆腐,过去,泰兴圩居民也有这一习惯。今年63岁的居民陈先生说,原来泰兴圩有个地方专门做豆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家里吃的东西也多,渐渐地就不做豆腐了。

  

  老泰兴圩以前过年很热闹,常见的民间娱乐活动有唱春,唱麒麟。陈克任说,唱春用铜制的小春锣,唱春的人信手拈来,张嘴就能唱,常常博得主家的欢迎。唱麒麟也叫斗麒麟,如果一队唱麒麟的队伍唱不过另一队,败下阵来的那个队,麒麟要被撕掉。唱麒麟用大锣、镗锣,大锣敲打发出“咚咚”声,镗锣打出的则是“”的声音。

  

  小锣子一打格摆摆,

  

  东面唱了西面来,

  

  东面唱了梁山伯,

  

  西面再唱祝英台。

  

  小锣子一打格摆摆,

  

  还请财主家涨涨财。

  

  不嫌财主把得少,

  

  只怪我们人多分不开。

  

  陈克任随口哼起几段当年唱麒麟的片段。那时泰兴圩唱麒麟,主家一般会给点面糕之类的食物。他有个亲戚会唱麒麟,一个春节得到了不少馒头、面糕,一时半会吃不完,他的亲戚便把收到的馒头馅心去掉,和面糕一起晒干,吃一个春天绰绰有余。

  

  泰兴圩最具特色的当属舞小狮子。舞小狮子需两人配合,先扎好狮子举在手上,两人躲在被单下,将芭蕉扇当作狮子的尾巴绑在后面,前面的人一动,后面的人带着芭蕉扇“尾巴”跟着动。这些都是民间营造喜庆气氛的传统活动,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泰兴圩都保留着这些传统节目。

  

  泰兴过年有一个民俗风情,就是打元宝囤子。打元宝囤子就是用小蒲包装上石灰粉,把家前屋后四周路口扫干净,拎着这小蒲包从自家大门口,每隔一段距离打上一个石灰印记,从屋里打到屋外打到路上。这一个个“囤子”,预示这些囤子来年都装满元宝,或曰五谷满仓,生活美满,表达人们对日子越过越美好的企盼与向往,同时也不失为人们对讲究卫生,祛病除灾优良传统的继承。“囤子”打好以后,还要用石灰粉画上弓箭,以防邪崇侵袭,扰乱幸福家庭。

  

  在泰兴圩,至今仍然有人保留着这样的传统习俗,今年63岁的毛桂富就是其中一位。每年大年初一早上,毛桂富都要在家前屋后打“囤子”。“这一习惯是父辈那里传下来的”,毛桂富边说边拿出自制的工具,示范起打“囤子”。他用装上石灰粉的塑料篓子往地上一敲,地上便出现了石灰印记,像一个个白色的“囤子”,然后他又画了一把剑。关于这一习俗,他说,画剑可用来防止猛兽,打“囤子”,就是让猛兽从家门口绕着走,给一家保平安。

  

  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三掌灯,十八落灯”的习俗。毛桂富家则不同,他家掌灯延后一天,落灯提前一天,每年都是正月十四掌灯,正月十七落灯。不过,在泰兴圩其他人家,不少人家还是传统做法。

 

  

  习俗的变迁

  

  年过六旬的朱德明原来住在滨江新区越江村六组,是地道的泰兴圩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家搬到了越江村一组。虽然搬家了,但有些地方还延续着原来泰兴圩的习俗。朱德明说,靖江老岸清明、七月半、冬至都是提前过,他家是当天过节。还有春节,靖江老岸请老是大年夜,他家则是小年夜请老,如果有大年三十,就是腊月廿九请老;如果没有大年三十,就是腊月廿八请老,请老的时候有一个特别的规矩,就是八仙桌的桌缝不能对着正门,请老后再将八仙桌放回原来的位置。

  

  近几年,越江村四组、五组、六组、七组陆陆续续拆迁,现在,越江六组全部拆迁,四组、五组、七组也拆了不少,很多拆迁户搬进了新建的晨阳社区、华阳社区、晨阳社区,住进了漂亮整洁的安置小区。

  

  搬进了新居,生活习惯随着环境的变化发生变化。泰兴圩居民蒋玉英说,泰兴圩原来不少人家清明、七月半、冬至是当天过节,现在搬进新居了,子女不在家,老习惯也慢慢变了,便改成提前过。

  

  市民盛纪兴是泰兴圩人,拆迁后搬进了华阳社区。他说,小时候过年,孩子们特别开心,大年初一早上,家长就带着孩子到圩上拜年,孩子们拿到糖、花生等礼物,开心得不得了,近几年,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拿到的礼物变成了礼包、肉脯。现在搬进了小区,不少家庭很少再带孩子到原来的地方拜年,小区里空地没有原来大,很多人家连鞭炮也不放了。

  

  不仅仅是生活习惯,泰兴圩人曾经熟悉的泰兴话也渐行渐远。很多年轻人已融入靖江本地人生活,大都不会说泰兴话了,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泰兴圩人,聚在一起才会说些泰兴话。

  

  曾经熟悉的方言、曾经熟悉的习俗渐渐远去。泰兴圩人,早已融入靖江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