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绵公园”,体味生态之美
第九届江苏园博会系列报道②
新华报业网讯 你知道什么是“海绵城市”吗?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苏州园博园开园第一天,主题馆展出的海绵城市技术展吸引了全省各地园林专家的目光。而整个公园处处呈现海绵技术的运用,让游人耳目一新,这无疑是一次最好的生态科普。
海绵技术,对雨水湖水收放自如
作为第九届省园博会举办地的苏州,河网众多,湖面辽阔,雨量充沛,在探索建设“海绵型”城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本次园博会依托吴中1486平方公里的太湖水,顺势而为将园博园打造成一个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于一体,低维护和低能耗的郊野型公园。这里,也是江苏首个大型城市的“海绵公园”。
踏进园博园,每一处景都生动诠释了海绵公园的设计理念。各城市展园设计上都摒弃以前牺牲园林绿地保证排水的做法,采用渗、蓄、滞、净、排等10种典型的“节约型海绵技术”,对雨水和太湖水实现“收放自如”。
根据测算,面积达236公顷的园博园建成“海绵公园”后,可蓄水14.28万吨,绿地和道路浇洒不用园外一滴水;下雨时,园内500亩水体成为天然的雨水调蓄池,既可消解20年一遇暴雨,还可为临近的临湖镇镇区提供最多约4万立方米的雨水调蓄空间,有效降低镇区内涝风险。
步入徐州园,设计人员介绍,园内利用水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绿地等“天然”措施组织排水,“用最小的成本,建立功能完备的雨水收集和排放系统,实现自然留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与徐州园比邻的盐城园,像一把徐徐展开的江南折扇,园区结合弯月形水体,融入乡野湿地,利用风能、水能等环保技术,让展园像海绵一样充满弹性。盐城园地面铺装的都是渗透性材料,引导雨水直接渗透到地下。
泰州园也是一个典型的“雨水花园”。园内湖石、杉林、芒草、栈道等巧妙的设计穿插进行,通过生物滞留系统最大化收集和净化雨水。镇江园内有一条贯穿全园的清澈水线,生态驳岸、雨水收集、生态铺装等。
设计师表示,这里已成为苏州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体验式园林,对苏州人来说,就是一笔丰厚的绿色财富,将贻泽后人。这场园博会,不止展示了苏州园林的深厚内涵,吴中山水的秀美多姿,更在于展望一种更加宜居的未来——从过去到未来,人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海绵城市,你想知道的都在这儿
有人说,园博园里走一圈,江南梦就圆了。不仅如此,你在园博园里走一遭,什么叫海绵城市,想知道的就都有了。除了各个城市展园的海绵技术应用外,主展馆内还特别设立了“海绵展馆”,它从自然、科学、社会等多种新奇的角度,以珍珠式的布局串联起所有故事,带给人跌宕起伏的参观享受。
展馆通过多媒体手段,营造微场景,告诉人们如何采用源头消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等雨水综合管理办法,通过渗、蓄、滞、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探索实践湿地净化技术,水敏性生态等技术在园中的应用。游客还可以参与互动和体验。
园博园也可以说是我省一个生态造园的实验展示平台,本届园博会,生态造园更是登峰造极。第九届园博会博览园详规总负责人刘小钊介绍,第一次全覆盖应用了海绵技术,将来利用废旧材料、植物造景等技术,还能帮助更多地方实现低成本维护园林绿化。
此外,苏州园博园内还大胆运用了很多新研发出来的材料和技术,很多在园林行业内尚未推开。刘小钊说,通过生态造园的手段,促进整个社会的生态建设,也是举办园博会的最高价值所在。
海绵城市,许你一个绿色的未来
苏州园博园,无疑为全省推进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提供了样板示范。省住建厅风景园林处调研员张晓鸣说,海绵城市是要让城市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公园”就是海绵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海绵技术的应用也契合了园博会举办的初衷。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未来应该如何保护和治理?苏州市副市长俞杏楠介绍,苏州在局部“海绵”已形成的基础上,将以申报“海绵城市”试点为契机,确定20平方公里的城北片区作为建设试点区域,“海绵”型园林绿化新理念、新技术将在更大范围推广应用。
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说,苏州园博园是江苏首个海绵技术集成运用的综合性公园。我省是全国最先出台政策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省份,镇江、苏州等地都在局部探索试点。海绵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我省规划,海绵技术将在住宅社区、公共项目、道路广场等重点区域发挥更大的作用。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风景名胜区保护和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市绿地系统海绵效应将显著增强,基本建成点线面结合、布局合理、总量适宜的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海绵城市不但是未来绿化园林发展的重要方向,还被纳入了国家生态文明城市评选的新增考核要素。
本报记者唐悦汪晓霞
编辑: 莫小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