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女孩的“求学路” 这样铺就
图为李艳和妈妈、奶奶合影。季市镇民政科提供
9月初,家住季市镇廉尚村七组的17岁女孩李艳从父亲手中接过沉甸甸的3100元学费,踏进了梦寐以求的高校。母亲智障、父亲打零工,这名出身于贫困家庭的女孩子,在镇、村以及学校的多方帮助下,坚强地开始自己新的求学生涯。
17岁女孩像个“小大人”
1米6的个头、戴着细框眼镜,李艳与同学们相比并没有什么不同,也会为数学题目烦恼,也会喜欢看湖南卫视。然而从她的眼中,总能看到比同龄人更为成熟的神采。
1999年12月15日,李艳出生在季市镇廉尚村七组一个贫穷的农家,父亲李灿华文化层次不高,一个人挑起家中的重担。李灿华在斜桥镇一家企业打工,以拧钢丝为生,忙的时候,一天能赚八九十元,遇到生产淡季,一个星期都没活干。在李艳的记忆中,是81岁的奶奶喂她吃、教她穿,因为自己的母亲罗亚平天生智力残疾,行为举止像个八九岁的小孩。
“从小妈妈就像姐姐一样。”李艳说,小时候吃饭,比自己大22岁的妈妈还会像孩子一样抢自己碗里的饭菜,并且还会时不时地跟奶奶吵架。特殊的家庭,让李艳从小就学会了独立,5岁就学着帮助奶奶扫地、端碗拿筷;10岁开始自己做早饭……李灿华外出打工、奶奶照看田地,李艳放假在家的时候就整天陪妈妈聊天、玩耍。虽然李艳今年才17岁,但俨然是个“小大人”了。
家境贫寒曾欲弃学
在廉尚村七组,几乎家家户户都盖起了两三层高的楼房,唯独李艳家还是低矮的平房。
走近李艳家,映入眼帘的是房屋外墙表面出现的丝丝裂痕。“这是我前年借了1000元,自己买水泥、油漆回来粉刷的。”李灿华说,如今房屋前前后后七八处地方都出现了不小的裂缝,最长的有半米长。整间屋子布局很简单,找不到一件像样的电器,除去厨房,只剩下客厅和两个房间。
斑驳的客厅墙面上,张贴着一张张红艳艳的奖状。李灿华说,这些都是女儿上学时获得的荣誉。从小学开始,李艳的求学之路就因为家庭原因“举步维艰”。6岁以前,已到上学年龄的李艳一直在村里跟一位老先生学习认字,根本没有钱去上学。当时的廉尚村村干丁松元得知情况后,帮助李艳到当时的长安中心小学就读。
“当时上小学和如今不同,每年的学费还很贵。”李灿华说,女儿上满一年后,家中实在是无力承担学费,准备帮其办理退学手续。小学校长得知后阻止了李灿华,并为李艳提供了每年1500元的助学补助。李艳就这样靠着助学补助读到初中毕业。
众人合力为她“圆梦”
为了节省开支,李艳中考填志愿时,放弃报考普通高中,选择填报初中起点的大专院校。一个多月后,李艳收到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录取了!”欣喜若狂的李艳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但是李灿华却为难了。“女儿被录取是好事,可怎么给她交学费呢?”
当时李灿华正值车祸住院,自己的腿上被拉扯开一道长达40厘米的大口子,无力下床。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倒下了,日子过得越来越紧巴。懂事的李艳一直没有向父亲提出去南京上学的要求。廉尚村村委会主任朱汉松获悉后,将这一消息上报给了季市镇政府,为李艳申请到了2000元爱心助学金。
同时,朱汉松还发动村民们主动为李艳捐款,共为她筹集到1100元。邻居们也准备了一些新文具生活用品送给了李艳。最终,李灿华在众人的帮助下赶在开学前为李艳筹集到足够的学费。
送女儿去南京的路上,李灿华告诫女儿好好学习,不要忘了提供帮助的那些乡亲们。李艳说,“等我学业有成以后,一定回来报答镇村帮助过我的叔叔阿姨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