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拦不住希特勒

05.04.2015  04:00

  -每日连载

  历史:《二战史

  作者:(英)基根

  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1940年12月希特勒下定决心,这是自6月打败法国以来他最牵肠挂肚的事,事实上从将近20年前他在德国开始掌权以来,这一直在他的“世界视野”中占据首要地位,也是贯穿1941年上半年希特勒想和做的所有事情中一直不变的一点,不管此后发生了多少事件有可能改变它。

  希特勒对目的的确定不疑与他周遭的环境格格不入,许多高级指挥官和参谋对“1812年因素”心怀恐惧。

  7月30日第一次讨论进攻苏联的计划时,哈尔德和布劳希奇推断:“如果不能下定决心与英国交战,而且存在着英国与苏联结盟的危险,那么问题是,在相继发生的两线战争中,我们是否应该先与苏联交战?答案很可能是,我们应该更好地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拜访斯大林将是明智之举……我们能够在地中海决定性地打击英国人,把他们赶出亚洲。

  然而,尽管整个秋天哈尔德继续发出危险警告,不过他并没反对希特勒所坚持的;波兰战役之后,布劳希奇与希特勒的观点非常不同,因而受到恐吓,完全失去反对的勇气。约德尔起先也有疑惑,当他察觉希特勒决心已下,就忍住那些疑虑,并在7月29日恫吓他的副官瓦利蒙特和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部的三个部门领导,也让他们不要疑虑。

  当元首于12月3日到医院探望博克时,博克作为一位相当资深的军官,向希特勒表达了几分疑虑:他建议,苏联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其军事实力尚未可知”“这样的战争甚至对国防军而言可能也是困难的”,如此一来,博克不但没有讨好他的领导人,反而冒犯了他。装甲部队的高级将领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声称(在战后):“我们大部分将领事先都明白,如果苏联选择撤退,要是没有(一场政治)剧变的帮助,最终获胜的机会将微乎其微。

  尽管那也许是他们的观点,然而他们却共同把它藏在心底。

  戈林不仅是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而且尽管看起来多么不真实,他还主管经济规划机构,他关心与苏联交战所需的经济投入。并且,他一直相信,持续地空袭英国将会产生收益。在墨索里尼访问柏林后不久,11月13日,戈林把他的观点当面告诉了希特勒。戈林预测苏联似乎下定决心做的事,会促使它与英国开战,结果一定会令德国受益。同时他主张,德国应该维持当前战略。然而,希特勒用经济观点反驳他,希特勒认为对苏联的征服可以向德国提供食品和石油,而这是德国击败英国所需的,于是戈林收回反对意见。此后,他非常配合“巴巴罗萨”的筹备工作。

  希特勒的海军元帅雷德尔是位更加执著的反对者。在戈林见希特勒的转天,雷德尔去见希特勒,提出两线作战的危险,然后又警告元首“海狮”行动失败的可能性,然而,希特勒对苏联的态度充满意识形态的色彩,这有多方面的原因——种族的、经济的、历史的——并且被他自己的怨恨和野心发酵为一种自我陶醉的力量。也许,他对德意志的历史“故事”特别念念不忘:在罗马西部边疆的诸多民族中,日耳曼部落如何独自反抗帝国强权,并打倒它,建立他们自己的武士王国,然后东征,将他们的军旗插到斯拉夫人的土地上。(三)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原标题:谁都拦不住希特勒

  稿源:环球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