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手术自拍上演“反转剧”的背后
西安某医院数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的一组合影被热转,该市卫生局对该院做出多项处罚。昨日,当时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白文海接受采访,“医生们拍照我知道,也同意了。”白文海很疑惑:“医生辛苦那么久保住了我的腿,想不通为啥大家要批评他们。”(12月24日《人民日报》)
这一周来,这张手术台上的自拍照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在这个过程中,公众情绪与新闻一样上演了一出“反转剧”,从一开始的口诛笔伐,到目前不乏理解、宽容,这一转变尤其耐人寻味。这一并不复杂的事件之所以在舆论场表现得一波三折,还是因为在多个环节情绪宣泄都淹没了理智判断,结论下得太早,情绪泛滥太快。
首先,是一些媒体报道过于武断、情绪化。比如某网站写道:“他们的行为却不怎么专业。本是严肃认真的手术,患者还躺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们却摆起POSE自拍”。在事件来龙去脉还未完全清晰情况下,就用带有鲜明价值判断的方式报道新闻,与新闻专业主义规范相去甚远。
其次是从公众角度来看,理性应表现在一事一议,不搞标签化。事件发生之后,很多网友便立刻上纲上线,进而攻击整个医务人员群体。即便新闻报道有不准确之处,公众缺乏信息甄别能力,但将一个单一事件泛化为整体现象,针对所有医院和医生,这一态度绝不是可取的。
再次,管理部门的处罚方式,也有不完善之处。副院长等3人被免职,医院负责人称为了尽快消除负面影响,让人看到了“灭火式公关”的影子。卫生局表示处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到底是违反了哪一条,连一些医务人员也不明就里。真要处罚,还得用事实说话,依法依规进行。只有罚得明明白白,才能起到更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比如有网友找出卫生部曾颁布的《全国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其中就明确规定“进入手术室人员未取得院级管理部门的特许,任何个人、科室及媒体不得携带各种摄影器材进行手术拍照、录像。任何人员不能将移动通讯工具带入手术间内使用。”然而,这到底是一个强制性规定还是一个指导性规范、具不具备操作性,还需主管部门做出进一步的解释。
细心者不难发现,近年来有着类似“反转剧情”的事件屡见不鲜,比如“老外街头扶大妈遭讹1800元”,最终被警方证明是外籍男子无证驾驶并交通肇事;比如“儿童医院保温箱烤死新生儿”最终证明女婴其实死于感染,保温箱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标准……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发达的时代,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也带来了一种浮躁情绪,面对一张图片、一条微博、一个身份、一句话,人们往往就预设立场,不问事实,发泄情绪。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新闻逐步深入本是客观规律,往往存在一个抽丝剥茧、逐步呈现的过程。媒体、政府、公众都应认识并尊重这一过程,少一点价值判断,多一点独立思考,学会理性表达、珍惜个人信用,这不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良药,也是消弭社会戾气、拓宽理性表达空间的必然之路。
来自医生的回应
对手术室拍照的几点看法
近日广传西安某医院手术室医生自拍照片,惹来两派完全相反评论。辛苦的医护人员为病人做7小时手术,保住了病人的大腿,兴奋激动可想而知。拍照片留念,分享手术成功喜悦,想不到招来不少骂声,还扣工资奖金,免职。
在此我想说两句。
首先带手机入手术室太有必要了,外科医生每天战斗在手术台上,突然病情变化或有危机抢救请求治疗意见,没有手机行吗?手术医生负责的其他病人有突发情况,不接行吗?手术医生听电话关键要有专业选择,和紧急工作相关,要简单,三言两语,不影响手术便可。
医生手术照相更是家常便饭的事,现在智能手机带照相功能大大方便了医生工作。例如病人体位摆放后,畸形的样子、肿瘤的大小、形状,拍照后以做术后外观改善效果的参考。术中病变情况,肿瘤颜色、大小、毗邻结构关系,手术切除的病变也得照相,给病人家属交代,分析效果。留下相片资料,对总结经验教训十分重要。医学手术的发展进步就是这样长期积累的。
这里还要告诉大家手术的一些内情,许多大而复杂的手术需要数小时,甚至十几小时,医生可能轮流喝牛奶、吃饭,腰酸腿痛时伸伸腿也是可以的,因为手术常是数位医生参加的。有时难,有时易,可由不同医生完成操作,劳逸结合,适时放松精神更好,可以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做手术。
有些手术难度太大,精神过于紧张,现在国内外手术室常放音乐缓解气氛,更有利于手术顺利。一般手术接近结束,医生会轻松说些笑话,往往预示着手术顺利,成功在望,是好事情。相反,医生如果一言不发,冷汗淋漓,正证明手术困难,可能非常危险。有些半麻病人,头脑清醒,可与医生交流说话,心情更好。外行人常常一知半解误判。
从手术室自拍这一事件吸取教训,深入调查,懂得各行各业运行的程序及客观规律,不要听风就是雨乱加指责,这样才能和谐共进,幸福共荣。
(医学教授李佛保)
原标题:评论:手术自拍上演“反转剧”的背后
稿源:中新网
作者: